第2部分 (第2/4页)

个人的理由与答案,美国人不强求千篇一律。

我听朱学勤先生说到他的一个发现时,也对此作了佐证。

20世纪末,学勤在美国南部观光时,惊异地注意到至今美国南方都有许多人认为,当年的“北方佬”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侵略战争”,那里办有不少家历史博物馆,专门陈列“北方佬”的“罪证”,以及南方百姓在那场战争中受到的灾难。连文字说明都是骂“北方佬”,也就是骂林肯政府的。

这在米切尔那部著名的小说《飘》里,也有所流露。

《美国语文》则是正视了这段历史,把这场发生在美国本土上最大内战“敌我”双方领袖人物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学习,而且并不认为罗伯特•E•李就一定错了,依然当他是一位正面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这种多元化的历史价值观,与单一的“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中国人的历史观或价值理念,就形成了强大的对峙。它曾让朱学勤吃惊,也让我这个长期受着单一价值观、历史观教育的人,感到吃惊。

美国人身上,真是有着我们所穷究不尽,也学习不尽的东西。

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该书虽为“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适合美国“12…18岁”学生学习,但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它的程度就很高了。好在它是双语对照版,既可以作为中国中学生的英语教材,也可以用作大学、研究生院师生,以及广大英语读者和美国历史、文化爱好者等相关人士的参考、研究、学习图书。

别让语文成为负担

别让语文成为负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王晓霞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时间领到语文课本,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等到大致浏览一遍后,就再也对语文课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 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