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 (第2/4页)
会的老曹退休后,主任位置一直空缺,考察了好几个人都定不下来,要么级别不够,要么级别够的年轻人不愿来,或者单位领导不放人,所以,过一年多了,这个委员会就一个坐办公室的女孩儿,工作也无法开展,问我能不能在政府哪个部门给物色一个,别看这个专业委员会人少,讲级别也是个正处呃,你们看——。
该何伟力拍板了。他抬腕看了看表,表情十分严肃地说,这件事情的发生影响是很不好的,对当事人进行严查严处是对的,但是根据同志们的意见,为了挽救一个同志,他认为,刘明远同志的建议是很有科学性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那就这样定了,对闫三星同志也是个机会。
闫三星的问题基本告一段落。何伟力考虑的最多的要算三区一县领导班子的组建,而松山县在三区一县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把松山县的事情搞定了,其他三个区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何伟力打算下去走一走。
他首先来到松山县。松山县筹备领导小组的办公地点设在城北原松山镇党委政府大院内。距市委办公楼和怡园不到三公里。知道何伟力要来,卢秀荷叫王鹤立安排人员去把刚刚确定用来做县文化馆的院子清扫干净并简单地布置一下。她对王鹤立说,时间来不及了,要其他怎么样恐怕不行,但你一定要注意布置得简洁、明快,给人一种穷虽穷,但是穷得干净饿得新鲜的感觉。她还要求王鹤立,你用最短的时间把有关何家祠堂的资料,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哪怕是是道听途说的,尽量完美地整理一份出来。到时候就由你向领导介绍,资料最好是能够做到绘声绘色、图文并茂。
县文化馆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物,据说最先是明朝后期一个地方官给九千岁魏忠贤修的生祠,后来魏忠贤事发,那位马屁官畏罪自缢,祠堂充公,清兵入关后被旗人占有,再后来被一个姓何的买过来修缮后做了家祠。那个姓何的在乾隆年间当过监察御史,应该是个二品大员,所以当地人称呼这里叫何家祠堂。祠堂占地足有十五亩,傍山面河。山门前有一座牌坊,牌坊左右置有石狮子一对。后面三个院子呈倒品字型摆布,其中前院正面有大殿,两侧有配殿、钟楼。后面左院有戏台、茶室。左院和右院之间是花园,花园虽小,但也是亭榭玲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木向阳。据内行人士介绍,整个祠堂的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子,都是用木头楔子、榫头榫眼勾搭衔接而成。房顶上用青灰色琉璃瓦铺盖,瓦与瓦之间用桐油石灰勾缝,房檐上也是飞禽走兽、雕龙画凤。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是一所小学,因为只有娃娃进进出出。那些好事的人竟把这里搞忘记了,因此祠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后来祠堂成了省级文物,并在门口挂了一块“省级重点文物”的铜牌牌。市文化局先后派过两三个人在这里看护,但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很多地方都失修了,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渐渐被人忘记了。
陆秀荷调任松山县筹备组组长后,在考虑文化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事问题时,她想到了王鹤立,以前在市委宣传部时。她是认识王鹤立的,交接工作时戴大年又曾经给她简单地介绍过他,于是她把他从松南区要过来了。
她叫来王鹤立,要他谈一谈松山县建立以后文化事业的思路。王鹤立说,如果要想把松山县建成文化大县。手先要从文物管理入手,而要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充分发挥作用,那就要对文物进行清理发掘整顿,而可悲的是,我们眼前就是桃源洞却背起粑粑到处去找神仙。陆秀荷问此话怎么说,王鹤立说,何家祠堂就是你陆组长手里的一块活宝,把他搞火了,松山县的文化事业也就搞活了。陆秀荷一听这话有道理,当即拍着巴掌说,明天你和我们一起去何家祠堂转一转,然后再说下文。
第二天,陆秀荷带着筹备领导小组的几个成员和王鹤立到何家祠堂,里里外外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