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5页)

带到北京送礼,连琉璃厂的铺子都闻名要货。胡英总是劝她随自己到北京或天津去,说那儿有洋人,特喜欢中国的这些土玩艺,要是八姐开个厂子,准定赚钱。湘沅听了,也不答话,只是一笑。湘沅也已经订了亲,是邵阳首富文家的三公子,前年中了举人,单等明年春闱进京会试,若得个三甲之内,就要与他完婚了。

安化县城规模不大,纵横不过三五条小街,都是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多的是一些茶庄铺面。也有不少酒楼客栈,主要是供南来北往的茶商住宿方便。胡家的产业,占据了县城的整整一条街道。街道的名称,都是用“天泉”而命名的。

胡家的住宅,在县城的南门内,临水而建,是一座六进六出的大宅院,足有一二百间房屋。前三进是外房,青石砌基,青砖到顶,粉墙青瓦,屋顶上面斗拱飞檐,全是木头合榫铆就,不用一根铁钉。五开间的门面,一溜四根红松原木立柱,柱石是从洞庭东山专门开采的,其状如鼓。门楣上方,一块花梨木的牌匾上三个泥金大字:

安定堂。

匾额为安化同乡、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所题。

旁边的两根圆柱上,黑底金字写着一副楹联:

鸟革翚飞期巩固

竹苞松茂壮观瞻

楹联的字,却是左宗棠所书。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二十一岁中举,随后就再也不中。他从小喜欢作对联,在醴陵的渌江书院教书时,陶澍回乡省亲路过此处。知县请左宗棠在陶澍下榻的公馆做了几副门联,其中的一副是:

春殿语从容,十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上联讲的是陶澍进京觐见道光皇帝时,问起他家里有一块印心石,就题写了“印心石屋”一块匾额赐与陶澍的事情。下联是写三湘子弟都盼望他归来,无非是巴结奉承的意思,却引起了陶澍的赏识。

鸦片战争那年,左宗棠正在安化陶澍的家里教其儿子读书。胡世倌慕名把儿子嘉宝与嘉良送到乡下陶澍的老家,陪同读书。当时新宅落成,就请左宗棠题写了几副楹联。

安定是胡氏的堂号,始祖为帝舜的裔孙胡公满。周武王灭商纣王后,胡公满被封于陈国,即今日河南淮阳。胡公满同时也成为陈姓的始祖。胡氏的郡望属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所设,郡治在高平,就是眼下甘肃省宁夏府的固原县一带。

胡世倌很重视家谱的修订,对祖宗有着迷恋般的崇拜。他经常对儿女说:“人不可无源,树不能无根。无源则人无信,无根则树枯死。你们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从哪里来,如何延续的。你们记下了么?”儿女们齐声回答:“记下了。”胡世倌就满意地捋着胡须,一人奖赏十个麻钱。不过每当此时,胡嘉宝总是默然无语。

进了大门,穿过前三进院落,后三进才是主房。后院与前院有一道游廊和月亮门相通,里面有一座面积不大的园林。荷花池,菊花圃,假山太湖石,游廊飞云阁。此处园子开始是胡世倌会见朋友的地方,后来成了女儿们的乐园,再后来就是胡嘉宝与胡英读书以及与文朋诗友聚会的佳所。胡世倌反而不常来了。后院朝东的一面,另开有一道大门,平日关闭,只是来了重要客人和官员才打开。

这两天,前来送礼祝寿的茶行朋友络绎不绝。就连岳阳和长沙的一些官员,也因与胡世倌以及女婿们的交情,派人专程前来贺寿。天泉茶庄一年缴纳的厘金,就占安化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大半,所以安化县知县鲍余年早早地就亲自来到胡家大院,见了胡世倌就问:“世公,祝寿之事,还有什么差池?你只管说来,我命礼房户房的书办们明日前来府上听差。”

鲍余年是直隶南皮县人,道光二十年的进士,来安化已经八年,与胡世倌是莫逆之交。

胡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