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2/5页)
一架葡萄,正是成熟的日子,一伸手就能摘下一串来。居室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房屋,除顶棚使用少量的木棒以外,四壁都用土坯砌成。房顶上留有天窗,里面由兼作睡房的客室、餐室、后室与储藏室几个小间组成。面向庭院的居室前,设有较深的廊檐。底层廊檐下筑有炕台,上面铺了苇席与毡毯。葡萄与南瓜的青藤就爬在廊檐下搭成的棚架上。
夏季,青枝绿叶的棚架下,就是人们纳凉休憩的场所。二楼的廊道,多作通道。屋顶部四周围为木栏,供休息和晾晒堆放瓜果、粮食与杂物。
室内地面用砖块与木板铺砌了,走在上面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主屋内有一铺大炕,三面靠墙,足足能睡一二十个人。炕上铺设了苇席,上面覆以毛毡和地毯,墙四周也围挂着色彩鲜艳的围布和壁毯。土炕靠墙的一边,堆放着木箱,上面叠放着被褥与枕头。
使胡英他们感到惊奇的是,室内没有桌子和柜子,幸好在墙面上开有许多壁龛,有大有小,里面可以盛放东西。屋子中间,砌有火墙,供冬天取暖与做饭用。
胡英自己住了一间。楚儿与米兰达住了一间。阿洛与其余的茶农住在那间大屋里。到喀什噶尔以后,有四五个茶农因思乡心切,要回去。胡英原打算留他们在洋行里做事的,见他们要走,也就不再强留,找参赞大臣为他们办了路引,又送了他们一些盘费。对他们在印度挣的卢比,也按比价在山西票号里为他们兑换了银票,在内地可以提取的。那几个人对胡英把他们带回故土,又如此照顾,感动得大哭一场。胡英一直把他们送到城外,才洒泪而别。
房子地势较高,站在院子里,就能俯视喀什噶尔老城的街道与民居。目光越过城外绿色的农田,可以望见北方天山山脉的一座座雪峰。如果爬上房顶,甚至可以看到慕士塔格山。晚上,还可以听见清军兵营熄灯的铜号与大炮声。
院子外面,就是喧闹的巴扎。洋行新聘的厨师告诉胡英,喀什噶尔老城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从俄国、印度、中国内地、阿富汗、布哈拉、君士坦丁堡等地方来到这儿,经商做买卖。整个白天,喀什噶尔是由各种不同叫卖的声音汇成的海洋。这个瘦削的、留着小胡子的厨师自豪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商品在这儿都能找到。世界上没有的商品在这儿也能找到。”
厨师名叫阿迪力江,是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推荐的。阿奇木伯克,是官职名称,像内地的知县、知府一样,也分等级。另外还有郡王和散秩大臣的爵位与职务。阿奇木伯克实际上就是管理喀什噶尔民政事务的最高首长。
阿迪力江是阿奇木伯克在英吉沙乡下的亲戚,见英国人在这儿设立了洋行,为了搞好关系,就把阿迪力江推荐进来。
胡英本来是要找个汉族厨师,但他现在是英国商人胡恩。他不敢暴露真实身份,再加上他在印度生活了几年,心胸远比原来开阔,对各个民族的人都能平等地看待,因此也就愉快地接受了。阿迪力江是个勤快好学的年轻人。他与阿洛和楚儿、米兰达很快就混熟了,成了好朋友。他来喀什噶尔已经几年了,又是伯克的亲戚,人熟地熟,天天闲下来就带着他们到处乱转,逛巴扎。像什么艾提尕清真寺,玉素甫·哈吉·哈斯墓,香妃墓,恰萨街的杂货巴扎,吾斯塘博依的手工艺巴扎,全去了。
每日里回来,楚儿都要兴奋地向胡英说起又吃了什么好吃的。楚儿特别爱吃烤羊肉串、曲曲和帕尔木丁,在街上吃不够,回来还要缠着阿迪力江为她与米兰达做。
胡英笑着对楚儿说:“你如此喜欢维吾尔人的饮食,干脆嫁给维吾尔小伙子算了。”
他是无心说的,不料楚儿恼了,脸色骤变,眼里噙着泪水说:“你是不是烦我啦?恨不得我离开你?”说着,捂脸跑回了房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