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终极讲学 (第2/3页)

下的产量对比,“这是我根据实际情况统计的数据,足以证明我的观点。”

钱夫子看着图表上的数据,一时语塞。他虽然顽固守旧,却也无法否认数据所呈现的事实。郑同窗见钱夫子被驳倒,更加恼怒,他绞尽脑汁,又想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孔锦,你所说的选种育苗,岂不是要浪费大量的种子?若是遇到天灾,岂不是颗粒无收?”

“郑同窗多虑了,”孔锦耐心地解释道,“选种育苗,虽然会消耗一部分种子,但可以保证幼苗的质量,提高成活率。而且,我们可以选择抗灾能力强的品种,即使遇到天灾,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孔锦的每一个回答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让郑同窗和钱夫子无从反驳。学堂里的气氛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对孔锦抱有怀疑态度的学生,开始认真思考他的话。他们从未想过,耕种还可以如此精细,如此科学。

郑同窗见自己的计划落空,心中更加恼火。他狠狠地瞪了孔锦一眼,正要再次开口,却听到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孔先生,县老爷请您过去一趟。”

,!

孔锦向众人拱手示意,便跟随来人离开了学堂。他前脚刚走,学堂里便炸开了锅。一些学生围着钱夫子,七嘴八舌地问道:“夫子,孔先生所说的,都是真的吗?”

钱夫子捋了捋胡须,神情复杂。他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孔锦所讲的那些理论,的确让他耳目一新。他沉吟片刻,说道:“孔先生所言,虽有些新奇,却也并非全无道理。我等读书人,应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郑同窗见状,心中暗叫不好。他原本想借此机会,让孔锦在学堂里丢脸,没想到却反而提升了他的威望。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高声说道:“孔先生所说的那些,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岂能与圣贤之言相提并论?”他拿起一本古籍,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一段文字说道,“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先生舍本逐末,岂不是违背了圣人之道?”

一些原本对孔锦心生敬佩的学生,听到郑同窗的话,又开始动摇起来。钱夫子也趁机说道:“郑同窗所言极是。我等应当以圣贤之言为圭臬,不可被一些旁门左道所迷惑。”

孔锦回到学堂时,正听到钱夫子的话。他微微一笑,走到郑同窗面前,接过他手中的古籍,说道:“郑同窗所引用的这句话,我自然也读过。但我想问一句,何为‘本’?何为‘道’?”

郑同窗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道:“这……这自然是圣贤所传下来的道理。”

孔锦摇了摇头,说道:“圣贤所传下来的道理,并非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道理。正如这‘务本’,在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所以圣人教导我们要重视农业。而如今,除了农业之外,还有工商业、科技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新理解‘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立本’。”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至于‘道’,更是如此。‘道’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并非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所讲的这些现代知识,并非与圣贤之道相悖,而是对圣贤之道的补充和发展。”

孔锦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从未想过,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圣贤之言。钱夫子虽然仍有些不服气,却也无法反驳孔锦的逻辑。

随着讲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被孔锦的知识所吸引,逐渐认可了他的理念。他们意识到,孔锦所讲的,并非是什么旁门左道,而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着孔锦,兴奋地讨论着今天所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