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话本和舆论 (第2/4页)
趣,为之添笔的可不少。
刘若宰不过其中之一。
而《金瓶梅》虽有映射时弊之举,描写了当今士大夫那放纵滥情的风气,但很多百姓看话本,可不是为了看背后思想,做阅读理解的。
他们就爱看某些刺激的、好玩的!
这样的话本子虽难登大雅之堂,也不怎么能在书斋架子上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可要真统计一下销量,却是遥遥领先,于民间影响力可谓不小。
如此这般,刘若宰更不可能承认其中有自己的手笔了。
要真传出去了,他这状元郎怎么做人啊!
“你放心,朕不是什么古板之人,圣人也说食色性也,故适当的发散人之欲,当为天理。”
“一味逃避压制,就跟不让人喘气一样,不死何为?”
刘若宰心头一动,觉得天子这话透露出了几分陆王心学之意,想着是不是天子要对日益为人所不喜的程朱理学展开批判。
结果,他却听天子说道,“你给朕说说,民间百姓喜欢看些什么,听些什么?”
“你的话本朕可是打听过了,很得人追捧,都供你在京城买了三进的宅子!”
刘若宰一外地之人,初入朝堂就能大手笔的买下京城老宅,当时就让人给盯上了。
也许是出于嫉妒,
也许是出于都察院换了新主官之后,急需业绩表现,
,!
也许是朝中有人对刘若宰身为天子讲读官员,未能尽心尽力为天子宣读圣贤之意,没能让走上邪路的天子重回圣明君主垂拱而治天下分正路上,
所以有人弹劾到了刘若宰身上。
好在刘若宰并不在意这些东西,
只要皇帝不对他怎样就好。
他日常仍旧沉迷在书堆里面,连和翰林院的同僚都没什么交际。
刘若宰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随后端正姿态,回答起了天子的问题。
“民间话本之所以能够流传,受人喜爱,其原因便在于,百姓读书不多,一味向之说教,咬文嚼字,他们无法读懂,自然不乐意去看。”
“话本用语通俗易懂,且多夹杂俚语粗言,正合百姓平时所讲。”
朱由检也端坐身体,与之对话道,“这个朕清楚,所为曲高寡和,便是如此。”
“天底下读书人自然会读圣贤书,通贤道德真章,但那也是要数年寒窗才能得来的功夫。”
“天下百姓万万千,并非全部人可以去读书识字,识字数十,谋生便可,而既识字,又难以继续研学,偏偏又不愿再重回那文盲之态,有读书之要求,便使得俚语白话流传于纸上……我朝开明,印刷业大为展开,故成就了许多着名话本。”
总而言之,
那便是百姓有这么个读书的需求,自然会有逐利之商人,去发掘这财源。
既然圣贤书诘屈聱牙,那就换成白话!
既然道德文章一味说教,让人看不下去,那就换成百姓喜欢看的乡间故事、闺门隐秘!
反正只要能买书赚钱,书斋老板们是不在乎自己印刷出了什么东西的。
“当年白居易写成一诗后,先读于老妇听,若其能懂诗中含义则传,不懂则焚。”
“这是白诗得以流传天下的原因之一。”
刘若宰也道,“臣平时思维多动,初涉话本之时,并未得以流传,就连印刷的钱,也是自己掏的……”
他唏嘘一下,感慨起了自己创业的艰难,随后又道,“其后臣便去民间访查,果然如陛下所说,话本过于咬文嚼字,满篇道理,是卖不好的。”
“臣当时只顾着卖弄文采,堆砌辞藻,反而落于下乘。”
“之后便一转文风,大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