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南方 (第4/4页)

其文字,堪称顺手拈来,也意味着,大夫的文化水平,总体上是比不上秀才公们的。

哪怕现在八股多年,大多秀才只读四书五经,可要世人看来,大夫也比不上有功名的秀才们。

毕竟大夫除了读过几本医书,又知道个什么?

吴又可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

他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又谈何科举?

不过有些人闲着就爱打趣,没话找话跟人聊天。

吴又可是当地名医,收费又便宜,很得当地百姓的推崇认可,故而每日他的医堂里面,总是有不少人排队。

此时跟吴又可搭话的,就是位一时感冒正排着队等脉诊的病人。

“唉,我可是听说天子弄了啥制科,其中有一门科,就要大夫过去考呢!”

“要是考上了,指不定直接当太医去了!”

好说歹说,

太医也是个官啊!

非士子当官,那可罕见,太医院里面的御用大夫,大部分是家传世袭的,外人想挤进去都难呢!

吴又可只是笑笑,再为一人诊脉完后才道,“当太医还是算了,我就想着多治几个人,太医虽好,可不得自由……”

身为医家,吴又可对大明朝的太医们如何,还是有些了解的。

治死两个皇帝还能全身而退是什么水平?

那就是大明太医的水平!

所以现在,

崇祯天子把太医院的太医们赶出去治花柳了,空出来院子打算招一批新的大夫进来。

朱由检在身体上还是很关心的,

他有太多的事要去做,可若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卒,又何其不甘?

更何况就眼下来说,

他选出来的可用之臣,大多五六十岁了,袁可立六十多了还要跑去登莱整顿军备,若是忙碌起来,更是损耗寿数。

朱由检不忍心,

却又不得不如此。

他只能希望元年恩科,能多找几个可培养的人才出来,以免朝堂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又落到一群只知道搞党争的无能之徒手中。

除此之外,大明当下还多有大灾大难,俗语有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朱由检不得不率先防备一二。

故而这次制科,他还开了医科,为得就是收些人手进来。

哪怕无法个个名医圣手,可能治点小病,指导百姓防备瘟疫,也是好的。

奈何医匠等职业,为奇技淫巧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当年李时珍之父便是极为反对儿子学医,认为读书参加科举,走上仕途才是正途,而学医则百无一用。

工匠为官,大明朝有过这样的例子,天子招了也就招了,反正一群只会干活的,当了官也只能去工部那样无有实权的地方,挨不着士大夫们来指点江山。

可让大夫来参加科举?

这实在是让人不满。

好在朱由检在直隶杀人立威,让文官们没胆子哔哔赖赖,只想着“当大夫的大多是科举无路而改行的士子,哪能比得上自己这正经的两榜进士”,自我安慰一阵,也就忍了下去。

:()朕就是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