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会议(1) (第2/3页)

东林党魁的圆滑和自利发挥了出来。

至于“选才”,却让部分臣子不解。

“元年一至,陛下广施恩德于天下,自然会有恩科,而恩科一开,便有英才来投,陛下坐等便是,何至于再生选才之忧?”

刘鸿训拱手问道。

身为科举考场上的得胜者,臣子们自然觉得,如今得科举八股之制,虽有缺陷,但仍足以为国取才。

不然的话,

他们又从何而来?

何况天下人才,如鲫鱼过江,天子一旦有振奋之心,何愁无人辅佐?

“朕自然不担忧科举选人。”

朱由检摇了摇头道,“科举之制,自隋唐以来开创,流传至今,仍为国家抡才大典,可见实有长处。”

“八股之体,严格讲究,规范做答,于学子写来,也是有易处的。”

“只是这科举考来考去,只考经义文典,出题之人都出腻味了,何况学子?”

“朕想要更加知实务的人才,若是要听人讲圣人之书,学那大道理,朕难道自己不能去看?不能去听?”

刘鸿训闻言轻轻皱眉,知道天子这是在明示对科举内容的不满。

自祖宗定制以来,科举内容无非是四书五经,翻来覆去的考了两百多年,着实也老套了。

像他们这样为官多年的老臣,也的确能感觉到读书当官之间的差距——

圣人的书读来可以,

拿来做却着实艰难。

,!

可人若是不学圣人之言行,又如何追圣往之,扶天地之正气,扬世间之道德?

何况定下科举范围的,乃是太祖高皇帝。

天子要想改,首当其冲的便是“祖制”,其次才是天下间皓首穷经数十年,已然无法回头再研究其他学问的士人。

刘鸿训想要劝谏天子不必如此多思,却不知如何开口。

约莫他内心深处,也是希望后继之人,能是处处都懂,样样皆会的人才吧。

只死读书,读死书,养出来的多是东林党那般的人物。

好在朱由检并未强硬表态。

同安抚李标的话一样,他对刘鸿训说道,“崇祯元年,不会大动干戈,刘先生且放宽心。”

“明年的恩科,照例举行,朕只管殿试出题。”

“只是科考终究不能将天下人才全然网罗入手,朕又不愿见沧海遗珠,故而想在科考之外,再设制科,选取一些擅长算学、研发、匠造之人才。”

所为“制科”,是指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因皇帝需些特殊人才,故而临时开设的特殊科考。

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故而不成定制。

唐时制科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乃至于到了大明朝,数百年间,从未开设过制科。

朱由检初生此念头时,还在琢磨,该如何说服臣子,让他们接受自己这打破常规的一手。

谁知道翻阅典籍,才知道自己所担忧的“科考不足之处”,已然为古人所察觉,并以制科补全。

大明朝虽从未有过制科,可也没有相关约束,祖制再如何,也没提到不准子孙开制科的。

加上前朝的确有过这般例子,有“托古”之名,故而朱由检讲来时,口气慎重,目光笃定。

众臣听了,有些不以为然,有些暗中排斥,有些则是满心赞同。

譬如徐光启,

他对天子提出要重视算学不久,天子便拿出制科,要为算学扬名,如何不让他激动?

徐光启当即附和!

毕自严、袁可立等老臣都是经历过地方实务的,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