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风骨 (第4/4页)

……

而第二天,一家书斋和戏班子偷偷在京中开了起来。

不过京城素来繁华,除了新店开业招了几个百姓进去干活外,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这些小事。

朱由检安排了刘若宰去办后,也不过问太多。

毕竟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之人去办,他只要把控好方向就好。

“这汤若望写的《火攻挈要》不错,可见夷人并非当真野蛮,还是有些长处的。”

“还是要多学习。”

朱由检看完受朝廷之令,夷人学者汤若望辅佐徐光启训练火铳火炮将士而成的书籍,诚心赞叹道。

宋应星当即道,“我天朝人才济济,并非无此等样之学者,只是受困于局势,而不曾扬名罢了。”

若使赵士祯等人得以重用,今日又何至于训练神机将士,要得夷人助拳。

朱由检只是摇摇头道,“该认还是得认,起码我天朝在对实务研究的重视上,还是不如夷人的。”

他接见过汤若望,也曾询问过西洋之事,知道西洋那边,多以小国为主,四分五裂,且物产不丰,难以耕种自足,故而多像福建那边的百姓,以海贸往来为主。

也许是有着这样的压力,让西洋人不是很重视和人讲道理,更注重强化手里的拳头,好外出掠夺。

汤若望为了求得大明皇帝的恩赏,让他能在大明朝自由传教,对朱由检的问题堪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连西洋人正在大开航海,四处巡游也告知了东方皇帝陛下,还详细介绍了下自己八年前,从西洋到澳门的路线和途中风景。

朱由检因此大开眼界,方知大明之外,尚且有广阔天地。

可惜眼下境内未定,他对外面再有想法,也难以成行。

“革新之事,朕离不开你们的帮助,诸爱卿还请多多努力。”

朱由检对着徐光启、宋应星等人说道。

宋应星最初被分配到农科院做事,但在其帮助皇庄里的人建造好各种设施后,宋应星便被徐光启请求调来工部,与之一同研究火器。

除了宋应星,还有不少人被徐光启捞了过来,如他的弟子孙元化、毕懋康以及戚继光之子戚昌国等。

这些人联同被朱由检厚养着的许多老手工匠,组成了大明朝的火器研究中心,如今运转良好,制造出的火器比之以往更为精良,并且效率更高,已然配给到了蓟镇那边。

勇卫营两千人皆配之,蓟镇之兵也多有发放。

只是碍于此前过于贫困,老卒都未曾用过几次火器,所以如今还在勉力操练,以求成军。

:()朕就是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