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宋义的疑虑 (第3/5页)

应,刘邦、吕臣等多个楚地义军都归顺了怀王,也都成为了他项梁的帐下之将,攻伐和接收景驹原有的地盘与降卒也非常顺利。

虽然拥立熊心让项梁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可凡是有一利必有一弊,一帮原楚国的遗老遗少们也都闻风而至。这些旧臣旧贵族,本身没有多大实力,可出身好啊,所以群集在熊心身边构成了一个旧贵族的圈子。这些人对提高楚国的声望有一些帮助,但同时由于复辟的楚国实际权力大都掌握在项梁手中,楚怀王就是个摆设,这些人也拿不到真正的好处,因此颇有微词。这让项梁在出征在外时,就需要一个能够把握国都内形势的人,免得无谓的非议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

范增是建议项梁立怀王后人为王的主谋,熊心对范增自然很感激,所以怀王身边的圈子可以接纳范增。而另一方面范增又是项梁的亲信,于是他就成为了连结双方的纽带。

项梁不希望此番与秦锐的决战被后方的那些旧贵族拖后腿,虽然“将在外”他可以“君命有所不受”,但总是会对名声有些影响。另外,他还需要一个保障他作战的后勤供给顺畅之人,范增显然是能够同时达成“不拖后腿”和“辎重供给”的当仁不让人选。因此在楚怀王把宋义当成项梁军中自己的耳目时,项梁也同等的让范增成为国都中自己的耳目。

宋义心中有些忧虑,但不太敢向项梁直谏,自己这种有些尴尬的身份立场,比较容易使项梁与怀王之间产生芥蒂。他希望范增能在军中,就可以把自己的忧虑跟范增说,再由范增提醒项梁。

这时代没有纯粹的文臣,多数人都允文允武,对治政和军争都多少懂一些,楚汉时有名的辅臣中大约只有萧何是没有作战记录的。宋义也算是有军事能力的,不然后来怀王发兵救赵时也不会让他为上将,让项羽为次将。

宋义对秦锐的动向有一些不太好的感觉,没有什么证据,就是一种直觉。他感觉,似乎秦人在有意的让项梁产生出秦锐不如楚军的判断,目的也许就是诱使项梁骄傲轻敌。

章邯所领这支秦锐过往的战绩中几无败绩,周文、田臧、周市与田儋、陈胜……虽说这些被秦锐击败的人所拥有的军队都不算正军,训练不足,可现在的楚军又能强多少?军中真正算得上正军的,也就最早项梁从吴县带出的三万人。而这三万人中,宋义认为也只有项羽所领的八千子弟兵是真正比秦锐强的,剩下的二万多卒最多与秦锐就是半斤八两。

英布带来的五千卒差不多及得上与秦锐相当,至于吕臣、刘邦、陈婴、景驹军降卒以及那些归顺来的大大小小义军,最多也就是张楚军的战力水准。

项梁攻昌邑时与秦锐对阵而战,吴县带出来的两万劲卒并没有加入战阵,项梁就凭与张楚军同水准的那些军卒就让秦锐败阵,宋义怎么想都觉得诡异。正兵对阵,没有计谋,全凭实力,秦锐为啥就会败了?

可这些话他现在没法跟项梁说,开局大胜,你却在怀疑秦锐并非真败,那岂不是说我项梁所带的楚军不如秦锐?既然不如,为啥胜了?你说秦人可能故意败退暗藏阴谋,施展骄兵之计,若真如此,难道我堂堂世代兵家的项家子会看不出?

宋义认为项梁打内心深处就瞧不上秦军,认为就是一帮刑徒组成的杂凑之众,还大言不惭自号秦锐……遇到我项梁,你就别想“锐”。章邯不过就是个给秦帝建房子玩儿匠作的头儿,还大将军,管少府的会有多大军事才能?

说到底,宋义觉得还是项梁深入骨髓里那种高门世家的骄傲在作怪。

听项梁这么说,看来项梁是不会把范增调到军前了,宋义很无奈,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真到感觉问题严重时,也只能自己犯颜直谏。

项梁其实还是很小心的。昌邑之战二万秦锐对战二万自己强大的楚军,能坚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