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智与帝权 (第3/5页)

挣钱,因此需要国家下大力气。

“我请先生操劳此事,也是着眼长远。”胡亥早就不是平时那副惫懒的样子,腰挺的直直的,眼睛中烁烁放光:“设立官学,也是解决读书贵的一种方式。总有一些人家,生活尚可,让一个子侄读书在劳力上也能接受,就是购书与拜师的费用没有着落。我也没有指望先生设立府学后马上就有黔首挤门而投。先做起来,先在咸阳设一个内史郡府学,设榜告民。我估计咸阳的一些小世族、小富户会有人前来就学。没有为师之人,可在博士以及未入仕的士子中聘请,所需金钱,朝堂担一部分,宫中内库也可担一部分。若数年后此法可为朝堂郡县取仕,就可完全列入朝政支出内。”

“关中其他各郡,”胡亥边想边看着叔孙通,“太中可发文到郡府询问是否有此意愿,是否有人可愿为学师。万事开头难,我也并没有给卿设立期限,你只要根据具体情况尽力而为就行了。先生既然出自孔孟之门,想必也乐于教化万民。”

“谢陛下。”叔孙通施礼,“治学治政,陛下对所授内容是否有所指定?”

“嘿嘿,”胡亥腰一弯,惫懒的样子又回来了,“先生出自孔孟,孔孟自然是要教授的。大秦以法立国,法之精要也是要讲的。老庄无为,有约束帝王休养安民的作用,自然也可列入。至于墨家讲非攻……墨家的机巧之学可于匠师台教授,至于非攻或攻,这很容易引起争议,可作辩论之题。”

胡亥又一直腰:“治学,不是弃武,孔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御皆武艺。太中必须记住,我不要书蠹腐儒,而要治国理政人才。”

“臣领诏。陛下,臣对于……”

……

皇帝和叔孙通哇啦哇啦的讨论学政,公子婴没有插话,带着耳朵听着,感觉有些新奇。之前叔孙通与皇帝的几次奏对都是一对一的,他没有参加,这回是头一次听到原来皇帝不光是要用叔孙通给大秦找当下乱世人才、不光是要叔孙通为皇帝复王爵寻找理由等等,升任其为太中大夫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他发挥治学启民智,看来给这个儒者提爵任太中大夫,并不是简单的酬谢。

转念他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胡亥身上。公子婴从这个小堂弟小的时候就认识,从来也没觉得他是个能把目光一直放到治学深度的人。登基为二世皇帝到被掉包之前,只是从嬉乐小童转换为初做帝王,有了认真治政的样子。但从被人掉包又在自己协助下夺回帝位后,所做的各类事情都显得……换了个人?换了个脑袋?换人不可能,当初来找自己夺回帝位,用隐秘之事证明自己,显然是原装货不假。换了个脑袋……除非神仙附体了,或者就是随上卿陈平东游中开窍了。

这个陈平,还真的不是凡品啊。

叔孙通和皇帝就治学的各种问题足足讨论了一个时辰,在确认了皇帝的完全支持和皇帝对治学的思路之后,满足的离开了。

胡亥看着叔孙通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转头问公子婴:“皇兄对治学之事有何看法?刚才为啥一语不发?”

“陛下与太中所论,臣未及陛下思虑深远,所以一直在恭听。”

“你也听了这么久了,说说看法吧。”胡亥不容公子婴闪躲,一步一步的进逼着。

“陛下一定要臣说,臣就提一点刚刚想到的吧。”公子婴拱拱手,“陛下设立官学,是不是想要从寒门取仕?臣所疑虑的是,由寒门晋身的官吏,与由世族、富户士子出身的官吏,可否能相互礼敬而使政通?先皇帝一统天下,确实用了一些有功军将为郡官,然而当了郡守、郡丞的军将实际上也多出自富门或世家,不识文也无法通晓秦律并依律治政。官学出身入仕,识文晓律治政基础都有了,可出身寒门者的眼界格局是否够了呢?臣愚钝,这些事情刚才一直在心里犹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