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纵论山东 (第2/4页)

认为如果发生山东之乱,我这种保守的守御之策会失了大秦的颜面,更不要说朕的颜面了。”

“臣真心不这么认为。”李由行了一个很正式的揖礼,“陛下所为思虑完全,为大秦的社稷做了最稳妥地保护,同时又留有一支锋锐用于平乱,是攻守两宜的部署。如此,臣也敢对陛下刚才之问尽言之。”

他深吸了一口气:“现在山东的局势或可因陛下罢土木徭役及其他举措而逐步回稳,也可能因陛下诏制尚不及让山东百姓尽知而突起烽烟,这一点臣实不敢妄言。但陛下问山东若乱会波及的范围,臣悲观,以为如若乱起,加之遗族煽动,山东之地或将处处烽烟。”

胡亥听着李由的话,眼前闪过梦中山东之地黑云乱卷的景象。

“不过既然陛下已在着手准备,山东再乱也难于影响关中。因而,最差不过就是陛下重新再行一统之业而已。”李由的话语中包含着对皇帝的敬佩以及大秦人的豪气。

“卿之言甚合我意。”胡亥轻拍了一下御案。

“臣有一议。依陛下适才所言,二十二万刑徒,五万中尉军,共二十七万。卫尉军想必陛下不会尽数调出,似应留一万守御咸阳?”

看到胡亥颌首,李由继续说:“山西地有五万士卒守御,雁门郡五万骑兵主要用于山西和关中策应。秦锐军二十八万中陛下还要调拨一部到武关道一线,实则只有二十四、五万。如果将此二十五万兵力尽数投入山东,则不含山西的关中地,除内史郡兵外基本是完全空虚。因此臣建议陛下征召奴生子五万,与秦锐军混编后,分出五万驻于渑池以西一线,可随时回防函谷关。其余秦锐在山东各郡郡兵的呼应下,或不难平息乱局。”

“征召奴生子?”胡亥暗骂自己,咋把这事儿忘了呢?史上章邯军中确实含有征召的奴生子。

“卿为文臣可惜了。”胡亥感叹一声,“不想卿竟具有将帅之才。”

“臣不敢。”李由谦逊道。

“卿此议甚善。”胡亥转念想到史上李由镇守三川郡拖住了张楚军攻击步伐,现在自己把李由调回咸阳,三川郡是否还能发挥那颗顽强的把吴广钉在荥阳的钉子作用呢?

于是他又问:“我正有一事想要问卿。卿以为,何人接替三川郡守为佳?三川郡是关中的一道屏障,也是先皇父一统前就划入大秦的地域,地位极为重要,还有敖仓为军中粮械的支撑点,能不失则大善。”

李由沉思了片刻:“陛下,三川郡确实极为重要,臣近数月为山东局面的发展走向甚为忧心,已经在郡内筛查丁壮,以备万一。只是未得朝廷允准,不敢私做兵训。郡守之选臣一时想不到合适之人,要知兵还要善驭民。臣对郡尉倒是有一推荐,容臣举贤不避亲,推荐臣弟李厉为三川郡尉,并请陛下允可郡内征召两万丁壮预作兵训。”

“我记下了,容我思之。”胡亥沉吟了片刻,“我任卿为廷尉,实有另外一重任赋予卿。此事无论山东乱否,我都认为当做准备。”

“陛下请诏。”

“卿适才言,秦律本商君为关中桀骜老秦人所定,此我深深赞同。后续若干秦律均经由你父制定,你也知之甚详。我任卿为廷尉,就是想卿根据在三川郡任职期间对秦律执行的适用性,对现有秦律做一些修改。”

胡亥说到这样的正事,实在在御座上窝不住了,终于晃晃悠悠的站了起来,踏下丹陛:“卿在三川郡任职多年,也对他郡秦律实施状况必有所闻,所以,我要卿把秦律分为几等。一等者,天下莫不遵从,绝无可改。大秦无封王,否则即便王国内也必须坚决实行。二等者,因地而定。如农耕、如建屋,按地域皆有不同。二等律法可由各郡根据情况制定,报廷尉府,与丞相府会商后各郡颁行。三等者,可废之律条。此等律条经大秦一统之后已无存在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