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晋楚争雄 (第4/7页)

成败影响不大。郑国是中原的关键,自古以来要成就霸业,必须先让郑国归服。宁可失去十个陈国,也不能失去一个郑国。”韩厥说:“荀罃见识高明,有决断,能让郑国归服的,肯定是他。我年纪大了,能力也不行了,愿意把中军元帅的职位让给他。”晋悼公不同意,韩厥坚持请求,最后晋悼公才答应了。韩厥告老退休,荀罃就代替他成为中军元帅,率领大军攻打郑国。军队到了虎牢,郑国人请求结盟,荀罃答应了。等到晋军回国后,楚共王又亲自攻打郑国,郑国又和楚国结盟,楚国才回国。晋悼公非常生气,问各位大夫:“郑国人反复无常,晋军来了就归附,晋军走了又背叛,现在想要让他们真心归附,应该用什么办法呢?”荀罃献计说:“晋国不能让郑国真心归服,是因为楚国争夺得太厉害了。现在要让郑国归服,必须先让楚国疲惫,要让楚国疲惫,就要用‘以逸待劳’的计策。”晋悼公说:“什么是‘以逸待劳’的计策呢?”荀罃回答说:“军队不能多次出动,多次出动就会疲惫;诸侯不能多次被征调,多次被征调就会怨恨。国内疲惫,国外怨恨,用这样的军队去抵挡楚国,我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我请求把晋国的四军分成三部分,把各个诸侯国的军队也分配搭配好。每次只出动一部分军队,轮流出去作战,楚国进攻我们就撤退,楚国撤退我们就再进攻,用我们的一部分军队,牵制楚国的全部军队。他们想打仗打不了,想休息也休息不了,我们没有伤亡的危险,他们却有路途奔波的辛苦。我们能很快出兵,他们却不能很快赶来,这样就能让楚国疲惫,郑国也就能稳固地归服我们了。”晋悼公说:“这个计策很好!”就命令荀罃在曲梁训练军队,把四军分成三部分,确定轮流出征的制度。荀罃登上高台发布命令,高台上竖起一面杏黄色的大旗,上面写着“中军元帅智”。他本来姓荀,为什么写“智”字呢?因为荀罃、荀偃叔侄都是大将,军中都姓荀,不好区分。荀罃的父亲荀首封地在智,荀偃的父亲荀庚在晋国建立三行的时候,曾经当过中行将军,所以又用智氏、中行氏来区分。从这以后荀罃就叫智罃,荀偃就叫中行偃,军中就不会混乱了。这都是荀罃的规定。高台下面分别排列着三军:

第一军,上军元帅荀偃,副将韩起,鲁、曹、邾三国出兵跟随,中军副将范匄接应;

第二军,下军元帅栾黡,副将士鲂,齐、滕、薛三国出兵跟随,中军上大夫魏颉接应;

第三军,新军元帅赵武,副将魏相,宋、卫、郳三国出兵跟随,中军下大夫荀会接应。

荀罃传令:第一次上军出征,第二次下军出征,第三次新军出征。中军的兵将,分配好接应的任务,这样循环往复。只要能带着盟约回来报告,就算有功,而且不许和楚兵交战。公子杨干,是晋悼公的同母弟弟,才十九岁,刚刚被任命为中军戎御,他年轻气盛,还没有上过战场。听说要出兵攻打郑国,他摩拳擦掌,恨不得自己单独带一队人马,立刻上前杀敌。可是他没有被智罃点到,心中的一股锐气按捺不住,就自己请求当先锋,愿意拼死效力。智罃说:“我今天分军的计划,只是要快速进军、快速撤退,不以战胜敌人为目的。军队已经分配好了,小将军虽然勇猛,但是在这里用不上。”杨干坚持请求出战。荀罃说:“既然小将军一定要去,那就暂时在荀大夫的部下接应新军吧。”杨干又说:“新军被安排在第三次出征,我等不及,请求把我调到第一军部下。”

智罃没有答应。杨干仗着自己是晋侯的亲弟弟,竟然直接带着自己的部队,自成一队,排在中军副将范匄的后面。司马魏绛奉了将令正在整顿队伍,看到杨干违反命令乱了次序,立刻敲响战鼓,向众人宣告:“杨干故意违反将令,扰乱了队伍的秩序,按照军法本该斩首。念在他是晋侯的亲弟弟,暂且把他的车夫杀了,以严肃军纪。”说完就命令军校抓住杨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