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3/5页)
和拣来的麻袋片挡风御寒,夜里时常被冻醒。可他一年到头拼命地干活,还没有分文工钱,只给三顿饭吃。小小年纪,胡炳云尝够了饥寒交迫的滋味,夜里时常梦见自己跟着父亲去为人家掌厨,一做梦嘴巴就“吧嗒吧嗒”地响。这一习惯,他竟然在多年后才戒掉。
跟着父亲去为人家掌厨这一段经历是幼小的胡炳云小时候最美好的时光,参加革命后,他经常出入炊事班,为炊事班的伙头们“做示范”,油盐一放,几下烧炒,一盘菜端上来,吃得炊事班的伙头们都是一个劲地叫好,他所在部队做的菜肴是出了名的好吃。
1935年9月,红军到达哈达铺后,由于连日征战,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折磨,红军体质明显下降。为了尽快地恢复体力,迎接更为艰巨的战斗任务,中央军委下了一个十分特别的命令:全军上到司令员,下到炊事员、挑夫,每人发给大洋一块,用于改善伙食。
可别小看这一块大洋,在小镇哈达铺可顶用的呢。
哈达铺是处于甘肃省边缘的一个小镇,由于交通不便,当地的物产运不出去,因此东西十分便宜。用5块大洋就能买到一头l00多斤重的肥猪,一只肥羊两块大洋就足够了,1角钱能买到l0个鸡蛋,各类蔬菜就更便宜了。在攻占哈达铺时,敌鲁大昌军仓促逃跑时还丢下几百担大米、白面和l000多公斤食盐,全都分给了老百姓和战士们。长征中一直忍饥挨饿的战士们每人有了一块现大洋,高兴极了,个个哈哈笑,乐呵呵地说:“一个人就分了半只肥羊,这怎么吃得完啊?!”结果,身任连指导员的胡炳云亲自来到炊事班,把围裙一围,带着炊事班的战士们杀猪宰羊,然后他施展出当年父亲教的大厨手艺,结果,吃得战士们津津有味,个个嘴巴都是油油的,乐得一蹦一跳的:“吃得像地主家逢年啊。”
可几个地主出身的新战士却说:“就是地主家也没这么好啊,就是猪羊鸡鸭,也做不出这么香,这么有味道呀!”
众人一“沉思”,恍然大悟:“嘿!厨子不错,是厨子的手艺高!是不是请来了哈达铺的大厨呀?”
炊事班班长走出来,说:“嘿,哪有什么哈达铺的大厨呀?掌勺的是咱们的胡连长!”。
新战士们很是惊讶:“没想到胡指导员平时不做声的,厨房手艺还挺高的啊!”
在抗美援朝时,胡炳云也经常下厨房,“胡军长是在国民党军中伙头军出身”的传闻一度盛传军中。胡炳云知道后笑着:“我参加过国民党军,但没做伙头军,只是个吹喇叭的小号手。”
。 想看书来
2。当号兵与“千里走单骑”的奇遇(1)
胡炳云虽然后来成为我军的一员著名战将,但他最初参军却不是红军,而是国民党军,由此,在他早期的革命经历中,有一个“千里走单骑”的感人故事。
(1)
1928年夏收时节,一支军队来到了邓家楼村。这支军队很奇怪,他们与以前过路的兵和土匪都不一样,住下后,既不抢东西,也不扰民,对老百姓也很和气,纪律也比较好。这天上午,胡炳云正独自在田里为雇主家收麦子,恰好几个士兵路过,他们见胡炳云一个人收割一大块麦田,累得满头大汗,结果,一起涌了上去,帮他割起了麦子,他们边割边与他攀谈起来。当得知胡炳云幼年丧父,11岁就开始给人家放牛、做活时后,很同情他,其中一人说:“你这样苦,还不如跟我们去当兵呢。”
胡炳云以前从没想过去当兵,经他们这一说,果真萌生了离家出走当兵吃粮的念头。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来到了新兵招募处,报名当兵。
此时,他虽已17岁,但由于生活贫困,经常吃不饱饭,加上整天干活,身体单薄,个头很小,看上去像个孩子。招兵处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