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终于当上将军了 (第1/2页)

杨嗣昌平定内乱的“四正六隅,十面大网”方针,卓有成效。

但为了平定内乱,凑措军费,他加征了剿饷和练饷,明末加征的三饷,他一个人就占了两个,他的加饷政策最后都被转移到农民身上,给明末贫困农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现在的张献忠已经在谷城招安,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所以此时的杨嗣昌一时威望极高,若不是此时清兵入塞打破了原定的计划,明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或许真的能在这人手上弭除。

“杨大人,皇爷有令,叫奴婢来兵部搜寻李俊业的档案,不料杨大人竟然和皇爷想到一块去了,我大明君臣同心,实在是可喜可贺啊!”

王承恩笑盈盈的对着杨嗣昌说道。

杨嗣昌正看的仔细,抬了抬头,见是王承恩,忙行了一礼,道:“王公公谬赞了,杨某也只不过是一时好奇,谁料竟然和陛下想到一块去了,喏,这李俊业的档案悉数在此,王公公莫让陛下等急了。”

“多谢杨大人提醒。”王承恩客气的回了一礼,身后一个太监,当即合意的捧起桌上的档案,随后回到王承恩的身后。

“杨大人,既然也关注此人,那有什么话,要奴婢带给皇爷的吗?”王承恩在欲走之际,又多问了一句话。

这句话却正合杨嗣昌的心意,他当即道:“有才者应提拔,无才者应贬黜,这是更古不变之理,我料陛下必会提拔此人,还请公公替我在陛下面前明言,此子年龄尚小,根基尚浅,如若是一时蹴登高位,唯恐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所以欲使其大用,理应先磨炼其心性,若此,其后方有大作为。”

杨嗣昌目前是朝中执牛耳者,自然会对李俊业感兴趣,只不过孙承宗在奏折后面写得很明白,李俊业此时现在南下去寻卢象升去了,杨嗣昌顿觉不悦。

而今面对建奴入关,朝中持两派,杨嗣昌和高起潜主张议和,而卢象升主张主战,一时和卢象升闹的不可开交。

其实面对眼前的局面,无论是议和还是主战,谁也没有错误,都是为了救大明。

相对而言议和派者的付出的牺牲更大,想想自古以来,那个朝代主战派不是受万民敬仰,史书推崇,而议和派每每受人抨击,为人受唾弃,大有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感觉。

尤其在广开言路的大明,更甚。

明朝采用的是开言制,言路权力非常大,什么人都能抨击,包括皇帝本人,皇帝最多也只是将他们打廷仗。

但是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谁被打了廷仗,那就是为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行为,进行了官方背书,被打廷仗将会是这个人终生的荣耀。

廷仗甚至会打死人,但是这些言官却丝毫不怕,被打死也是光荣的死法,没打死就是活着的荣耀与自己的政治资本。

在这种环境下敢于提出议和者,其实都是大无畏者,最关键是杨嗣昌还不是东林党人,他是单枪匹马的战斗,大有一种“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无畏气概。

但是杨嗣昌本人气量狭小,所以当见到李俊业要南下去寻卢象升时,心中就很不悦。

“杨大人和皇爷同心同德,杨大人的话,奴婢自然会一字不漏的替杨大人转达。”王承恩留下这句话,方才鞠了躬,风风火火的带着档案回去。

“好小子,竟然才十九二十岁岁,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兵做到了千户,真是大才啊!”

看完了李俊业的档案,崇祯啧啧称奇,并且他从小兵做到千户,还完全都是自己一刀一剑杀出来,砍出来的,顿时觉得实在有点屈才。

崇祯虽然刚愎自用,性格多疑,但是很善于破格提拔人才,比如袁崇焕三十五岁才考上进士,从一个知县几年时间被提拔成督师。

孙传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