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4k) (第2/4页)
临的一连串质疑,便理解了吕大临的意思,他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认为,「心先于理」,认为心的良知即万物对理的判定,心的状态决定了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强调「心即理」。
吕先生则认为「性即理」,天理是万物本原,必须通过格物致知来穷尽一切知识,达到对理的理解。】
又听得吕大临语气愠怒,道:「「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物格而后知致,不知如何能行,不知而行,只能是失败一途而已,真是误人子弟!」
邵伯温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曰,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苏氏认为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强调「知行合一」。
吕先生则坚持「知先行后」,认为知识在行动之前,必须先有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够去行动。】
又听吕大临道:「致良知,这里之致,乃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之意。「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便如老夫所说,先后次序一变,大意便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且先不管他这个,这不过是末节,而根本在于,他以人心代天理,那真是没有天理了,光是这点,便足以证明他之学说,全是歪理邪道矣!……」
邵伯温赶紧提笔记下:
【苏氏认为,内心的良知是人内心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对错的依据,强调「致良知」。
吕先生则认为天理是作为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天理才是道德之根本……】
这一日,吕大临一边看一边发出各种评论,邵伯温将其一一记载了下来,并且在随后将其整理了出来。
其馀太学生纷纷来借阅抄写,而这本原本没有名字的书,在传播之中渐渐有了一个名字,叫《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
这本书一经面世便十分受欢迎,先是在太学生里引起了轰动,随后又经太学生传入民间,之后几乎所有读书人书案上亦是多了一本。
倒不是说民众都爱从众,当然这也是个正确的论断,但这本书能够流传出去,是其内容的确是精彩。
苏允的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每一句都让人耳目一新。
而吕大临的品论皆是以理学角度来评,这时之理学,还不是后世之理学,其传学范围还没有那麽广,这些言论听起来亦是新颖。
当然,邵伯温的功劳也不小,若无他的文笔与总结能力,自不能让这论述变得如此精彩。这本书的流行,虽然吕大临将苏允的言论批得一无是处,但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苏允的言论虽然被批判,但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让一些早就厌烦当下儒学的人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亦是引起了很大的讨论热潮。
可以说,这本书看似批判,但实际上起到了宣扬苏允的唯物辩证主义心学的作用,苏允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虽然还没有面世,但已经是人人都知有一本惊世骇俗之书即将面世矣!
这股热潮随着春节与元宵的到来,在节日的狂欢之中,不仅没有稍减热度,反而因为大家的聚会增多,而被疯狂讨论。
在许多年后,许多人都记得,元丰五年这一年的春节元宵长假之中,关键词便是「苏允」「吕大临」「四书章句集注」等等,而「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等也被广泛传播。
而后,这本《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也被呈于赵顼的书案之上。
而与之放在一起的是一本厚厚的书册,封面上写着:四书章句集注。
苏允从元丰四年八月下旬入崇文院,如今已经是元丰五年正月下旬,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四书章句集注终于有了一份初稿。
赵顼对照着《太学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