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赃事件而言,郑知庆的处罚的确有点吹毛求疵,小题大作。但以他目前的言行处理来看,郑知庆的一番训导却无不是恰好敲在鼓点上,切中要害。来到这个世界,他始终以一个大人的心态不屑于和这帮孩子们一起玩耍,甚至心里有还一丝轻慢,这是郑知庆在点醒他将来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他再次高声说道:“君鸿谨记先生教诲,君鸿认罚。”

郑知庆点了点头,眼中激赏的只目光一闪而过,手中的戒尺却已经豪不留情的抽打了下来。不同于郑经挨打时的鬼哭狼嚎,宋君鸿咬着小牙,默默的感受着那戒尺抽打在手上的锥心疼痛感。

三十年后,当宋君鸿开始被人称作大宋中兴名臣、旷代干材时,他却磨擦着手中一柄老旧的戒尺,在书房里对一干门客幕僚幽幽地说:“其实,我平生所有的成就,都是从这一杆戒尺开始的。”而此时,郑知庆早已逝去多年,坟前的松柏也高可参天了。

x第一卷完x

………【第一卷卷末语】………

至此,第一卷《垂髫稚子心》就算结束了。此前有人曾对我说:你干嘛要从小孩子开始写起,多累呀!我也说,是呀。但我想人们真想融入一个他就算读一万卷书也远称不上熟悉的古代,就必须要从头去感知这个时代,必须要在长期的岁月中积累起对这个的点点滴滴的牵挂和力量。而并非是你随意递给一个人金戈铁马,他就一定可以去建功立业了。即使是英雄,他也应该先需要一个铁铸的摇蓝!任何的成功都是不易的,正如任何的汗水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在这第一卷里,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小主人公平凡而又浸满不同忧喜的成长岁月,了解到他生长的环境。这些都是滋育他将来那颗充满悲悯和坚铁般心灵的重要养料。也是他一生中最简单和最欢快的岁月,因为日后当他终于如雄鹰一样扇动翅膀,高飞入云时,他才会知道外面的天空是多么的广阔,风云激荡!接下来,让我们准备好,一起和主人公在初次飞翔时出那嘹亮穿云的长唳吧。

敬请期待《回头万里》之第二卷《青衫少年行》!

………【第一节 贡举】………

绍熙三年,仲夏。(本书转载网。)在长江以南的江宁府潞县,有座古老的学堂,在林荫掩映下分外清幽。

时近晌午,一个约十六岁的少年打开学堂的大门,笑看着屋里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奔涌而出,在回家的路上互相追逐打闹而去,整个学堂很快显得空静下来,始才抬步走了进去,拿起放在门边的条帚和水盆,开始打扫起来。

“君鸿,你怎么又来了?”一个走路略有些颇腿的老者还留在屋中,咳嗽了两声,沙哑着嗓子问道:“不是已经通知过你们这些参加贡举考试的人可以休假一个月吗?这算来也才过了仅仅半个月而已。”

在中国古代,国家为收罗人才而出台有各种的选拔方式。汉晋以前,以九品中正制的世家承袭为主,而隋唐以后,科举又打破了门阀笼断,为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条晋身之阶,只要能肯读书,能金榜提名,自不愁没有出头之日。郑氏学堂的建立,也是想借此为族中多培育出一些通过科举进入庙堂,再反过来进一步壮大宗族的子弟的举措。宋太祖立国之初,即责令各州府定期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而州府在决定向朝庭贡举的人才时,则是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即在州一级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而通过考试的,则可称为举人,才有资格解送州府和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更高一级的会试与殿试。而各地州郡获得的应试名单多来自于乡绅和名士所举荐,所以各地的乡绅和名士自己的亲属或得意往往轻易即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而贫寒家户的子弟却往往需四处请拖,备好名刺、得意文章久久苦侯于各乡绅、名流之府门外,只为得一纸荐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