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 (第4/5页)

,就如一张一驰,急缓有度,方是君子之风。”宋君鸿开始胡诌了。

“一圆一方,‘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方即正道。也好!”朱熹抬起头来,居然接受了这种解释:“那我就再让拙荆改一下,把领子改成直方领,然后再如交领一般的交掩至腋下试试。”

“应该可以。”宋君鸿自信满满地说道。

朱熹府上女眷丫鬟多,这件衣服被送到后室,不用一个时辰就立刻改好送了回来。

朱熹将之披上身去,又按宋君鸿的说法穿上,居然还很合身,便喜道:“终于制好了!”

“恭喜先生。衣冠者,一个民族的第二层皮肤也。先生制此衣,日后定能为我中华衣冠增放一独特光彩!”宋君鸿也感慨不已。

朱熹满意的穿着这件深衣走了两步,从书桌上提起笔来,蘸上墨汁边写边吟道:“着此衣者,当习礼仪教化。以衣明理:此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春华秋实;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之十二个月,当珍惜光阴;此皆是法天之意。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

宋君鸿合掌大赞:“正是此理。”

衣服,往小里说,只是一件布而已。但往大里说,却是一个民族文化性情的体现。像朱熹这件深衣般将文明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或许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服装的独特之处吧。

“老爷,咱们给这衣服起个好听的名字吧?”送衣服的小丫鬟又拍着掌建议道。

“哦,那你想起什么名字呢?”朱熹打着趣问。

小丫鬟起了半天,却尽是说了些“红桃绿柳”之类的名字,都被朱熹和宋君鸿给否了。

朱熹又抬眼望向宋君鸿,问道:“子烨,你有什么好的名字建议吗?”

“学生愚鲁,不如还是将此衣交给后人们评断吧!”宋君鸿低头回答道。

“是啊。世人们若能接受这制此衣的一番心血,便必也能为之起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名字吧。反之,若世人不认可,我们纵起了再光彩的名字也无用。”

宋君鸿笑着点了点头,心下却道:放心,后世人自会给这件衣服起一个简单但又响亮的名字的——朱子深衣!

既然秋灵的事情朱熹已经同意帮助,宋君鸿也不便多打搅,遂起身告辞。

朱熹照旧将之一直送到大门外,说了好些“今后要多读书”、“格物致知”之类的话,末了又叮咛了一句:“切莫因耽误于闺房之乐,而毁了岳麓士子的一番清高斯文元气啊。”

宋君鸿唯有一边苦笑着一边含混的答应着,然后接过孙狗子递过来的马缰绳,一起催马离开了。

………【第三十四节 道是无情却有情(十二)】………

“头儿,咱们现在再去哪儿。”孙狗子问道。

宋君鸿想了想,扭头问向刘业火:“秋灵姑娘的去处,你打听清楚了吗?”

“打听清了,就在城东新建的勾栏里。但据说现在不对外接客。”刘业火答道。

刚才宋君鸿去找朱熹契谈的过程中,他已经按宋君鸿事前吩咐好的出去打探秋灵的情况了。

秋灵在这座城里很有名,所以一打探就知道了。

“那行,走,咱们去一趟!”宋君鸿说道。既然秋灵的事情已经有了眉目,那就去跟她说一下吧。

“真的?”孙狗子和刘业火一听都喜出望外。

“是去办事儿,不是让你们喝花酒的。”宋君鸿纠正道。然后又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