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遇鬼 (第1/2页)
在古老而宁静的献县,交河的及孺爱与青县的张文甫,这两位满腹经纶的老儒,远离尘世的喧嚣,于此地开设学馆,收徒授业。献县虽地处偏僻,却似一方与世隔绝的净土,民风淳朴得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流,未经丝毫污染。当地的学子们,皆怀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恭敬地聆听着两位先生的教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平凡的小镇里,过着平淡却又极为充实的教学生活。
一日夜晚,明月高悬,如水的月光轻柔地洒落在南村与北村之间那蜿蜒的小道上,仿佛为其铺上了一层银白的薄纱。及孺爱与张文甫因事外出,待办完事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路途显得格外漫长。他们沿着小道缓缓前行,周围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荒原,在月色的映照下,愈发显得阒寂幽森。茂密的榛莽肆意生长,在夜风中轻轻摇曳,那影影绰绰的身姿,仿若隐藏着无数未知的暗影,正悄悄地窥视着这两位夜行人。张文甫生性胆小,此刻,他的心中渐渐涌起一股莫名的怖意,那感觉如同冰冷的潮水,缓缓漫过心头。他不由得停下脚步,神色紧张地向及孺爱提议道:“此处靠近墟墓,传说中多有鬼魅出没,夜色已深,我们还是速速返回吧,不宜在此久留。”
然而,张文甫的话音刚落,还未等及孺爱回应,一位神秘的老人竟如鬼魅般悄然出现。只见他拄着一根拐杖,步伐虽略显迟缓,却透着一种沉稳与淡定。老人身着一袭青衫,那衣衫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晕,显得古朴而典雅。他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双眸深邃而明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阅历,眼神中透着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深邃与睿智。老人缓缓走到二人面前,微微作揖行礼,举止间尽显儒雅风范。随后,他面带微笑,言辞温和地开口说道:“世间哪有什么鬼,难道二位未曾听闻阮瞻之论吗?你们身为儒者,饱读圣贤之书,应当秉持理性与智慧,怎可轻易轻信释氏那等妖妄之言。”
及孺爱与张文甫听闻老人之言,心中不禁微微一怔,他们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讶与好奇。二人皆是学识渊博之人,对阮瞻之论自然有所耳闻,却未料到在这荒郊野外竟能听到一位老者提及。于是,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老人的话题所吸引,好奇心顿起。老人见二人有所动容,便微微抬起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继而开始阐发程朱二气屈伸之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洪钟般在寂静的荒原上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其阐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滔滔不绝。老人引经据典,从天地初开时那混沌未分的鸿蒙之气说起,描绘了世间万物如何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逐渐生成、演变与发展。他谈及阴阳交感而生五行,五行变化而育万物,又深入论及人性与道德的根源,如何在这天地之气的滋养与约束下,形成了人们心中的善恶标准与伦理规范。及孺爱与张文甫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沉浸在老人那渊博的学识与深刻的见解之中,不禁频频点头首肯,对老人所阐述的宋儒之理深感钦佩。在这荒郊野外,月光之下,三人仿佛忘却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就这般围绕着学问之道,你来我往,互抒己见,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不知不觉间,他们竟一时疏忽,忘了询问老人的姓名与来历。
正当三人谈得热火朝天、忘乎所以之时,远处的道路上突然传来一阵大车的辘辘声。那声音由远及近,打破了夜的寂静。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数辆大车正缓缓驶来,车上的牛铎随着车辆的颠簸,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铮然之声。老人闻得此声,原本平静祥和的神色微微一变,一抹不易察觉的忧虑瞬间掠过他的眼眸。他急忙轻轻振衣起身,向及孺爱与张文甫说道:“泉下之人,孤寂已久。若不是方才以无鬼之论留住二位,实难有此机会与你们畅聊至这般境地。如今,分别的时刻已然来临,我也不便再隐瞒,实不相瞒,我乃泉下之鬼。今夜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