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家看到的那个小渔村叫弯头,团部设在那,可现在连团首长们都住着帐篷,所以师里考虑了半天,决定让你们先到十连去,那里有房子住,并且是公社所在地。你们说,这是不是首长对你们的关怀和照顾呀?”
汽车终于在一个院子里住下了。此时太阳已升到了最高处,晃晃的耀着站在院子里的几个满面笑容拍着巴掌的人。他们停下了拍着的手掌,两个戴着领章帽徽的干部就同跳出司机楼的吴阿姨握手;张风桐军医则继续高高的扬着手臂向你们挥着。看到昨天下车时还同你们在一起的他,一股亲人似的感觉油然而生。其他的几个已经没有了领章帽徽的战士打开了车后箱,帮着你们下车和取行李。
这是一所紧傍着公路的小学校。一圈半人高的土围墙围住了同样是土做的几排平房。房子的高度很低,可布局却整齐:分左右两趟,每趟四排。门窗都是朝向北的,平平的泥抹房顶南高北低,有个缓缓的斜坡。房子的前面是一个平整的小操场,在小操场的西头支着一付显然是自己钉做的篮球架,球架的后面与西围墙平齐着一间茅房。除此之外,在无别物。校门开在北围墙的东头处,出门就上公路。站在小操场上向外望,是(氵尔)迤廓落的阿拉素大漠。除了远方的大青山东西横亘着外,再看不到一处村落人烟。
“我叫刘万荣,是你们的连长。”个子不高,长的很老相儿的刘连长和善地拖着带颤音儿的四川话对着你们说,“我们这儿是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十六团第十连,这儿的所在地儿是阿拉旗乌力奔公社,我们现在的驻地是乌力奔公社的小学,公社就在东边儿……”大家随着他的笑靥往东看,可除了远处的一片灌丛外,什么也没有看到。指导员叫耿耕地,年龄和个头同刘连长差不多,只是四方的国字脸上很重的眉毛给人一种总是在思考着问题的沉重感。他说话典型的河北口音,慢声慢语。他告诉大家,你们是第一批到达的军垦战士,后面会有大批的知识青年到来,现在这里艰苦,完全是一无所有,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马上进入情况,要为后面大批的知识青年做好接入的准备工作。他一口一个的“知识青年”,仿佛这围墙外面的大漠一样种在了你们的心里。最叫你们感到亲切的是这里有三位是从八步校来的。除了步校派的护送小组成员之一的张风桐军医外,另两位刘西亭和葛存田都是步校警卫连的战士。他们俩和张军医不一样的是国防绿的领子上已经没有了领章帽徽,只留着两块深色的印迹。他们像迎接老朋友一样热情地帮你们拎行李整铺位,尽管忙得汗流满面,可灿烂的笑始终挂在脸上。
天知道如此旷大的边疆漠地为什么房子竟造得如此小气,你们感觉就似钻进了三兵营战术场的掩蔽工事,又低又窄。东墙上有一方灰抹的黑板,已经被擦干净了。芦苇打的地铺,半尺多厚,头起还用木板拦了。地面扫的干干净净。看得出他们是付出了辛苦的。领你们进屋的刘排长原想着叫你们按大小个顺序排铺,可石老三抢先占据了最里头靠墙的位置,你和老六就也挨了他抢地儿,大头和老转便挨了你们放背包。刘排长看着笑笑,没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提了自己的背包回来,在靠着门口的位置解开,利索地整好,就要你们照着他的样子铺。大家都是部队子弟,再加上这几年一会工厂一会农村的去学工学农,早熟悉了这一套。大家铺着床,刘排长就将箱箱包包的东西整齐地码在北墙根,洗脸盆也都一一的摆好。不知什么时间指导员进来了,他很惊讶地一面叹着:“到底是军人的子弟嘛!”一面又对刘排长说“好好带,为后面的大批知识青年们做出一个好样子!”末了还鼓劲似的告诉你们,“睡地铺只是暂时的。”
说实在的,这初来乍到的,你们并没有想很多,虽然内心深处也有着一丝说不出的滋味,可并未及深究,只是忙忙乎乎得觉着好玩儿罢了。可指导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