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小麻烦 (第1/2页)
一月三号,折腾了两天的独立变更事件彻底结束,而且厂里也已经完全恢复了正轨。这里有了一个问题,还记得这些事是怎么闹出来的吗,是当初的钢机二厂想要借势吞掉医院和农场,但是后来闹出来这么多事,那么这两个最初的目标完成了吗? 没有,医院的变更很顺利,但是农场暂时没有划过来。原因是上边说了,如果你有了农副产品保障基地,那么你就不能重建了,所以,农场的归属不动,由前进厂代管,并且为前进厂的农副产品保障基地提供人员技术支持,等前进厂的农副产品基地建起来之后,直接划进去,用这种手段完成归属的转交问题。而吴烨也下了保票,大干一百天,完成农场的建设任务。只要有钱,这些问题难度并不大。 可以说眼看着前进厂一切向好,结果下午一个不速之客的来访,就把郑丽春和赵芹气的不轻。来人是谁呢,京城管教育的人,双方打交道的地方不少,而且还是前进厂求他们的时候更多,比如说,前进厂有自己的子弟学校,但是按照62年出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所有的小学中学都要划给教育部门之后,子弟学校就成了一个厂里出钱,厂里管理,但是挂在教育部门名下的一个学校,这样一来,子弟学校的待遇好,就导致了师资好,师资好,有钱,再加上管得严,必然导致了这些子弟学校的成绩好。 但是实际上这种操作是不合规的,也算是大家之间一种默契,后来子弟学校变烂,就是因为有人打破了这种默契,厂里钱一分不少出,但是被管理部门以建设农村教育的名义拿走了,没有了资金和师资上的优势,管理又彻底放羊,子弟学校这种只在一小嘬人里招生的学校,怎么拼得过那些普招的学校。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不公平,但是这却是工人的一种福利。实际上赵芹心底也不想让它存在,但是这就要动摇厂里工人的基本盘,会出事的,所以赵芹还得尽量维持这个学校存在的根本。赵芹还是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只是被现实约束手脚。 另外就是,厂里的夜校也好,培训也好,很多时候都是要用到其他学校的老师的,这些也得通过教育部门来协调。还有,有些人住的离厂里太远,送到子弟学校根本不现实,这个时候也需要厂里去和地方协调。最后就是招工,中专包分配,高中包推荐,分配到哪,推荐给谁,这些可都是在他们手里攥着呢。所以说总的来说是,厂里求他们的时候多。 但是子弟学校和子弟学校也是不一样的,工人子弟小学,等于说是全厂工人一起出钱,教育一部分人的孩子,但是大家都有机会到这里接受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工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并不牵扯外人。但是另一种子弟学校可就不是这种情况了,他们花的是国家的钱,却从来没有和任何一个出钱的人说一声,培养的也是一小撮人,和大家没有任何关系。从52年到62年,三番五次发文,要求整顿的子弟学校实际上是后者。对前者实际上是一种默认的态度,否则也不会允许前者的管理完全浮于形式了。 可是从第一次要求必须招收普通学生,到下令全面解散,到限制拨款,等等一系列手段,执行了十几年。结果是什么呢,某个学校,从最初的只有两排校舍,一片空地,只是吃的好,环境好,老师好,发展到了现在的三层电梯小楼,花园式校园,室内恒温游泳池,校内天文台,校内科技馆,标准球场,景观喷泉等等。至于开销,不算基建,一个学生差不多顶普通学校两百个人。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走茶凉,你既然退居二线了,那么你威望再高,说了话也没人听了,县官也不如现管了。手里没有枪杆子,腰杆子和笔杆子再硬也没用。(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吧。) 这一次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就是为了某个这种子弟学校来的。这些学校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学校厉害的,大学保送,中专保送,保送不了的,也能在高考中占尽优势,哪怕是级别不够保送,能力也不能参加高考,那么凭借他们父辈的关系,以及这个混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