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第4/4页)
。
显然是那群出题人,为了避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不过他现在想通了也没用。
这科举考都考完了
淳于越保持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道:
“长公子,出题人之所以如此做其实是为了避免有舞弊之嫌疑。”
“倒是也合乎情理。”
“而且这么做,也算是颇为高明。”
“不知是何人想出来的。”
扶苏听后先是怔了怔,随后初步想明白了出题人的用意。
但是还是有些不解的道:
“老师就算如此,但是也不必全考这些偏门的内容吧?”
“太过极端了。”
淳于越摇了摇头:
“如果一个人连我儒家的这些偏门内容都掌握了。”
“那我儒家那些广为流传的内容他又岂会不了解呢?”
“这样的考题,既能避嫌又能起到考察之效。”
“确实颇为高明。”
“能把这些考题都作答出来的考生,想必儒学造诣不会低到哪里去。”
“长公子,这科举考试终究是为了选拔人才。”
“而非重点研究一门学说。”
“所以,如此出题实际上反而更符合陛下的心思。”
扶苏听后不由得沉默了良久,而后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是弟子思虑不周了。”
扶苏终究还是把这科举,当作了一种探讨学识的途径了。
然而这东西本质上只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工具罢了。
怎么样才能够选拔出更好的人才,才是科举所需要注意的。
至于学习性?探讨性?
显然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要务。
要探讨儒学,自己私下探讨不就行了。
淳于越微微点了点头,随后问道:
“今日最后的策论一题,公子是如何作答的?”
扶苏当即将自己的“以礼治国,平天下”、“如何重回尧舜之治”的作答内容讲了出来。
淳于越听后微微点头:
“不错,公子所言倒是言之有物,并非是空空而谈。”
“深得儒学精髓。”
随后,又暗自叹了一口气:
可惜陛下似乎并不:()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