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3/5页)
,是明熹宗时的顾命大臣,也是内阁元老,只是后面不愿参与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才告老还乡的,这次受邀出山进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
内阁成员就是这四人了,加上前面的工部尚书毕懋康,六部尚书已经确定五位了,最后一位是谁呢?
刑部尚书人选孙承宗推荐的是乔允升,这乔允升也是东林党的骨干,天启年间他就是刑部尚书,也是不愿参与党争而告老还乡的,这次只能说是官复原职。
六部尚书既定,接下来就是左右侍郎了,其他各部倒没什么好说的,朱慈炅压根就不怎么关心,唯独这兵部他关注了一下,为什么呢?
因为他还有个亲信孙元化在兵部任郎中啊,按理再进一步就是侍郎了,这进是进了一步,但不是左侍郎,而是右侍郎。左侍郎的人选孙承宗早就预定了,那就是原辽东巡抚袁崇焕。
孙承宗还是很看重袁崇焕的,不但封他为兵部左侍郎还给他加了个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个都察院右都御史可是正二品,也就是说他跟各部尚书是同级的。就这袁崇焕还是闹小脾气,不愿来上任,为什么呢?
这都是魏忠贤害的,前面提到袁崇焕在天启六年死守宁远,把努尔哈赤一炮给轰上了西天,取得了宁远大捷,这后面的事情就没有详说了。
其实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还取得了更辉煌的宁锦大捷,他在天启七年五月把来犯的皇太极打的屁滚尿流,吓得皇太极很长时间都不敢打宁锦防线的主意了,转而跑去蒙古草原发展势力去了。
按理说这么大的功劳怎么滴也得加官进爵了,奈何那个时候是魏忠贤当权,这功劳全被魏忠贤给冒领了。
这宁锦大捷的功劳全被魏忠贤安到他族侄魏良栋和族孙魏鹏翼身上去了,于是前一刻还是农民的魏良栋因功封东安侯,加太子太保;还在喝奶的魏鹏翼因功封安平伯,加少师!
而真正的大功臣袁崇焕只是稍微提了一级,从正四品提到了从三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袁崇焕自然是气的喷血,挑子一撂,爷不干了,辞官回家种田去。
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自然是需要安慰的,孙承宗以为给他提到正二品就够了,但是前文也提到了,这袁崇焕有个臭毛病,那就是居功自傲。他认为这天大的功劳正二品都不够,必须是正一品,不然爷不伺候。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还真给了他个超级大官,那就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统管辽东、登莱、天津三地军政,这督师一般都是内阁大学士担任的,手握尚方宝剑,督查各地军政,不管多大的地方官犯了事,都可以先斩后奏,可以说督师比正一品还大,就是一方的土皇帝!
当然,朱慈炅不可能学崇祯皇帝那么去迁就他,宁锦防线并不是缺了袁崇焕就守不住了,后金骑兵本来就不擅长攻城,再加上他们人数太少,只要不是贪生怕死的将领,都能守住宁锦防线。明末的时候不怕死的将领多了,卢象升、孙传庭、史可法那可都是宁死不降的猛将,随便挑一个去都能守住宁锦防线。你袁崇焕爱来不来,不来更好,来了尽惹事,别以为地球离了你就不转了,有朕在地球会转的更好。
于是,袁崇焕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了,六部官员也安排的差不多了,剩下了就是安排军职了。
说到这军职,第一位要提拔的自然是骆养性,这货是第一个跳出来和魏忠贤唱对台戏的,而且一上台就不下来了,一直跟魏忠贤对着干,清除阉党,他当记首功。
不得不说,骆养性虽然是个官二代,能力还是有那么一点的,虽然算不上良将,但最少不会捅娄子,让他上前线冲锋陷阵是不用指望了,但管理京城治安这点小事他还是能胜任的。于是骆养性得偿所愿,进封锦衣卫指挥使,并按例进五军都督府左都督。
这个五军左都督又是什么鬼呢?其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