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 (第2/5页)

笑道。

就连另外一个护卫的脸上,也微微露出了一丝讥笑。

不过也难怪他们会这个样子,毕竟若是真的让敌人攻入城池,那么就算是严绍愿意出兵帮忙只怕也来不及了。

“不…”严绍摇了摇头,示意他想多了“我的意思仅仅只是冬谷部落不再愿意为并没有威胁到你们根本的战争出兵,而且我所说的也不仅仅只是包含战争而已,也包含了其他方面。”

“可以,这个我可以替你们跟父亲商量,还有第二个呢?”海若尼斯拦住了自己的护卫,直截了当的道。当然,他在话里也说的一清二楚,那就是仅仅只是代替他们跟自己的父亲商量而已,至于是否能排版做决定,这个吗…

“第二个,我希望伊恩家族能够对自己领地上的那些贵族们予以限制,严令他们不可以干扰冬谷部落的商队…”

尽管国王已经下令,要求自己领土上的所有城市都对冬谷部落打开大门,允许他们进去做生意,但是阳奉阴违,可是很正常的事…

唔,非要说的话,这就好像民国时期的厘金制度一样。

厘金制度是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亦称‘厘捐’或‘厘金税’。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一般是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在转运途中又重复征课,有所谓遇卡纳税及一起一验或两起两验的办法

厘金制度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局卡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捐厘推行之初,因议定用兵各省得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各省厘金制度“各自为政”。以至后人称厘金是无法度可守的税制,并成为地方督抚擅专的经济基础。

在当时,厘金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税收方式,光绪二十九年(1903)各省厘金收入计银一千一百七十多万两,宣统三年(1911)达四千三百一十八万多两。

要知道,在宣统三年,中国全部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才三亿两白银而已,可想而知这笔钱在其中的比重。

而其所代表的价值,在当时也可以购买最先进的无畏级战列舰至少五艘——————当然,绝对不是最好的那种,仅仅只是普通的。

不过尽管厘金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也同样带来了大量的坏处,其中一个就是阻碍了国产商品的流通。与之相对应的,当时洋人的商品因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特权,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厘金的问题。

简单些讲的话,就是好像无论你做什么,都有人想要在你的身上捞一笔一样,而你的竞争对手呢,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忧虑。

可以想象,这种竞争究竟有多么的不公平,当时的国货更是因为这个缘故,平添了许多成本,根本无法与洋货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这大概也是穿越到民国的时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但是如果只是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厘金的制度应该是对洋货有着很大优势的,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实际上这个制度同样对洋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就连当时的列强也同样赞同取消厘金的制度。

因为尽管列强的货物不需要缴纳税款厘金,可是在路过一些关卡的时候依旧会遇到许多的刁难,对于列强来说这无疑也是非常恼人的。

当然,你可以说取消厘金的话,也就等于是让国货的竞争能力上来了,这应该是亏本的买卖才对。但实际上你用的是目前的国人的脑袋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当时的…

在清末民初的那个时期,别说是列强了,就连国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