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贸易战和金融战(上) (第1/2页)

齐桓公欲伐楚,问计于管仲。

管仲安排齐国贵族前往楚国,高价购买楚国特产梅花鹿。

楚国百姓见有利可图,便不事农耕,转而养鹿。楚国高层则认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所以也不多加干预。

与此同时,齐国用更高的市场价向楚国周边的国家购买粮食。

各国见有利可图,自然来者不拒。

等到齐国囤积了足够的军粮,便直接宣布不再购买梅花鹿的同时,向楚国开战。

此时正当地里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楚国急忙向周边国家求购粮食。

只可惜,哪怕楚国开价更高,周边的国家也没有多的粮食能够卖给楚国。

于是,楚国空抱着一堆钱财,却没有足够的军粮与齐国交战,最后落得个丧师失地的下场。

这个可以算作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经济战了。

“主公可还记得夏口城?昔日我劝主公将与扬州相邻的荆州之地让了一部分给孙权。独留夏口,双方共守。时至今日,夏口已经发展成为江东和我方商贾交易的重点地点。”

“如今,我想要做的,便是利用通商之便,让我们铸造的铜钱逐步变成主流。”

糜竺开口道,“只是这新币不好控制啊……似那王莽所行之事,徒惹人骂……”

(刘备在益州发行过“直百钱”,汉朝的定制铜钱,一枚五铢重为一钱,也就是说刘备发行的新币,一枚抵百枚。这也是很多刘黑说他假仁假义,吸取民脂民膏的论点。

但是直白的说,刘备这个也是真的没有办法,“益州疲弊”,不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说。不这么做,他根本没有办法筹到足够北伐的钱。

东汉末年的货币体系基本是崩坏的,一来多年的磨损下来,寻常的五铢钱早已不足分量。此外还有大量世家铸造三铢,四铢钱流入市场,以次充好。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孙权见刘备用“直百钱”来筹钱,他立马就动了脑筋,直接铸造起了“大泉当千”,即一枚抵千钱。后来民间甚至流传出极其离谱的“大泉两千”和“大泉五千”。

如果刘备的“直百钱”被黑成吸取民脂民膏,那请问,孙权这叫什么?

曹魏那边是另一个极端,他基本上摒弃了货币体系,直接倒退回了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所有的交易以粮食为基准。

很巧合地避免了货币造成的通胀。

但是不要以为曹魏的百姓日子要比吴蜀好过。别忘了,曹魏屯田收的是五成到六成的税,也就是说普通百姓干一年的农活下来,基本也就保持个能养家饿不死的状态。

年收入超过一半上交了,请问,这个叫不叫吸取民脂民膏?

别的不说,吴和魏两国起义叛乱的记录都是上了两位数的,白地将军夏侯渊,那可是公认的平叛小能手。

孙权那边也是三天两头有人造反,程普,蒋钦,徐盛,太史慈等都有平叛记录。

蜀国这边至少在刘备去世之前几乎没有叛乱,就凭这一点,刘备对百姓假仁假义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子仲所言不差,这铸钱一事自然不能肆无忌惮。流通的货币多少,与百姓的生产能力大大相关,可是需要进行严格计算的。”

“况且,我们要铸的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作是货币了。而是代币。”

铜在古代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用铜钱交易,本质上其实还是以物易物。只不过用了铜作为了中间等价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换算,更为方便而已。

“而作为代币,首先要明确的,便是中间等价物是什么。”

说到这里,刘备和法正已经开始跟不上陈辰的节奏了,这些东西不常经手商贾之事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