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3/4页)

为诏命不可抗,来护儿激愤地说:“吾在阃外,事合专决,岂容千里禀听成规,俄顷之间,动失机会,劳而无功,故其宜也”。

他认为胜利进军中未达目的突然退兵太轻率,表示宁可获罪也要擒得高元,况舍此成功机会,今后就不会再有了。来护儿为了灭掉高丽,不惜抗旨都要出兵,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将军的痛苦。一直以来大隋的将帅在战场上无论是南陈还是突厥都是无往而不胜的,可对于他们眼中的弹丸之地的高句丽竟然三次倾全国之力都没有将其灭掉,而如今趁胜有机会彻底征服它却让他收兵回国不让他们抓狂才该。这时,崔君肃也大声向众将喊叫:“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将闻奏,皆获罪也”。诸将恐惧,都劝来护儿奉诏退军,护儿无奈,只好率水师回还。本来还有一点希望的第三次出征就这样因为崔君肃的胆小不想出征而破灭。

八月初四,秋凉阵阵,杨广自怀远镇班师回朝,三次大规模的征辽军事行动就此结束了。冬十月初三,御驾回到东都洛阳,未作休整就继续西行,十五日回到京师长安。杨广让高句丽使者押斛斯政亲告于太庙,算是献捷。于是下诏征高丽王高元入朝,彻底激怒了杨广的高元知道去了肯定是回不了高丽的,所以高元根本不敢入朝,对于杨广的诏令不加以理会,杨广火大,拘留高句丽使者,并下敕令将帅整装严备,向高丽展现出再度举兵问罪辽左的决心意图给予高丽王高元压力使他入朝,但是一穷二白的高丽王就是不怕,弄得杨广很是下不了台。

其实第三次杨广君臣也未必就是轻信了高丽王投降的谎言,否则肯定会按照惯例,逼高句丽割地赔款、遣子入质后再撤军,而不会刚听到一句服软的话,就急急带着大军撤了回来。显而易见,此时的大隋朝也已经困顿不堪,杨广急于收兵回国休养生息;更觉得难以彻底取胜,担心重蹈前两次东征的覆辙,被陷死在这个泥潭中拖垮。其实到了尴尬的第三次征高句丽的时候,应该说杨广和大隋君臣的战争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要彻底灭掉高句丽让其成为大隋版图变成了征服它让它臣服在大隋的脚下。所以不能说是隋朝君臣被高句丽人欺骗,而是他们认为高句丽服软那是一定的。此次杨广能知难而退,不与高句丽继续打两败俱伤的消耗战,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百姓之福,更是一种理性和政治智慧的体现,足以证实他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那种不知进退,一味穷兵黩武的战争狂人。(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李敏之死(一)

杨广第三次征辽之后,大隋帝国突然就流传了一条“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这条谶言在隋末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名声。这不仅仅是因为隋末历史中李密、李渊、李轨均先后以之号令天下,当然最后只有李渊的成功应验了这句谶言;还有的就是有一场历史冤案与这条谶言的出现有关,那场冤案就是李敏之死。

话说当这条谶言在大隋帝国上下流传的时候,作为皇帝的杨广有点担心帝国的未来杨家的统治了,但是又不能杀进天下所有姓李的人,于是他就在满朝文武中重点排查,最后李敏就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谶言中取代杨氏统治的李姓,最后杨广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把李敏宗族32人处以死刑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敏冤案。

为什么李敏会成为杨广最怀疑的对象呢,这是有原因的。其实当时在大隋帝国,最有权势的李姓除了李敏一家族外,还有李渊与李密家族,当然那个时候李密已经在亡命天涯。他们三个都是关陇贵族最原始的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后人族辈。但是在当了杨广时期李密家族已经没落,后李密又参加了杨玄感的叛乱在那时已经亡命天涯;后来取代杨氏的李渊家族在那时也并是很露角;相对于没落的李密与尚未有势的李渊来说李敏家族则不同了。

李敏的爷爷是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