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但眼前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郭追的父亲郭东来是沈家的人,却为何到了关外,还有了官身,沈家的人为何要帮朝廷做这些事情,一介商贾的这些作为,岂不是奇哉怪哉。

但沈名先对这其中的缘故也是不甚明了。沈名先当年不过是老家主收养的诸多孤儿中的一个,平日里只是打理山东境内的产业,沈家奉贤堂发迹于江南,但真正走到顶峰却是在京师。沈家在京师的作为,沈名先自然无从知晓,就连郭追也不清楚当年沈家是靠了什么才崛起的这么快,又消失的如此迅速。

天启七年的时候,郭追尚且年幼,沈名先也只是大概知道沈家是参与到帝位之争的漩涡中,由此陷入到劫难之中,那其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沈青荷是如何遇难?这一切的一切,两人却是一概不知,虽然期间也曾暗中打听过,但关于沈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那段时日中的来龙去脉,却是如同被人从纸上抹去了一般,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

但郭追和沈名先却知道当年在沈青荷的主导下,以沈家的商路为渠道,朝廷派遣了大批哨探潜入关外,这便是兵部职方司谍探营的由来。但沈青荷为何要做这些事情,又和朝廷的哪位权贵联手做成了这件事情,却是没人知晓。但显然,这些哨探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明军才接连取得了两场大捷,还因此间接使得满清易主。

看来,自己的这位姨母,还真的是天纵奇才,竟然注意到了谍探对于大明军队的重要作用。而且居然能一手操作这样的事情,沈家在天启年间的地位难道可以直达中枢吗?

关于沈家和沈青荷的谜团依然存在,然而知晓这些事情背后真相的王承恩和木严梓却都闭口不言,这是因为什么原因,朱平安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真的要将这些真相都留给时间去一一揭开?(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二章 女人的心思

五月间的蓬莱,海风习习,道路两旁的杨柳树摇摆着翠绿的枝条,空气中仿佛都凝聚着一种浓浓的醇香,眼见着已经要到初夏的季节,这老天还是未下一滴雨。早在上个月,山东巡抚衙门和都司衙门便已经联合签发了抗旱保守的命令,山东各级府、州、县一时间都行动起来。

去岁一年,也仅仅下了两场的雨水,冬季中更是连个雪片都没有看到。眼看着今年的旱情愈发严重,登州、莱州、青州已经在朱平安的统一调度下,调派工匠深入到各地挖掘深井,保证春耕秋收之用。所花费的银子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一力承担,也让三府的百姓欢欣鼓舞。

方岳贡也不甘落人于后,济南和东昌两府也调派了得力干员四处寻访旱情,引水挖井浇灌田地。兖州的鲁王府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在朱平安的暗示下,也已经不得不支出了一大笔银两投入到此次的抗旱行动中。

直到现在,山东的近百万亩耕田总算保证了其中的十之七八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纵使今年的收成不如去年,但也绝对是山东有史以来的丰收年份。更何况,自从郑家也加入到贸易区中来之后,从南洋等地运来的粮食物资也的确是更为快捷和方便了。加上土豆和番薯的大规模种植铺开,今年的旱灾对山东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相比较之下,大明北方各省的情况便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了。流寇声势愈发强盛。纵横河南、陕西、湖广等地,战火完全摧毁了原以处在崩溃边缘的农业生产。没有了粮食,流民数目激增,更是没有人愿意守在农田中,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很难打破的恶性循环。

北方的战火和乱局并未影响到山东的自给自足。至少走在蓬莱的街头,便看不到一丁点大荒之年的痕迹。气温虽然逐渐攀升,但街道上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早些时候,城管大队曾经每日里组织人手推着水车在主要干道上泼洒清水,以此保护城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