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花隐老人 (第1/6页)

好书推荐: 弟弟都是狼

在乾隆甲子年那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岁月,亡儿汝佶呱呱坠地,开启了他短暂而又充满波折的一生。他自幼便似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聪慧的天资在尚是垂髫小儿时就展露无遗。当别的孩童还在牙牙学语、懵懂玩耍之际,汝佶已能在那一方小小的书桌前,对着儒家典籍认字诵读,且读书未多,便能提笔书写八股文。那稚嫩的笔触下,流淌出的文字虽稍显青涩,却已初现才情与灵气,令家中长辈与私塾先生皆为之惊叹。

乙酉年,汝佶仿若一颗新星在科举的天空中崭露头角,乡试中举。这一喜讯如春风拂过家门,使得整个家族都沉浸在喜悦与自豪之中。中举之后,他深知学问之路漫漫,遂开始涉足诗古文的浩瀚海洋,试图在这片更为广阔深邃的文学天地里探寻真谛、汲取养分。然而,初涉此境的他,犹如在茫茫迷雾中摸索前行的旅人,尚未寻得那通往文学殿堂深处的门径。

恰逢我因朝廷之命从军西域,家中少了约束与引导之人。汝佶在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开始与诗社中的才士们频繁交游。那些才士们,多崇尚公安、竟陵两派文学。他们的言辞如涓涓细流,在不经意间缓缓渗入汝佶的心田,逐渐将他原本扎实质朴的文学根基悄然侵蚀。汝佶在他们的影响下,仿若被那新奇绮丽的文风施了魔法,开始醉心于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文学表达。他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文字的雕琢之上,精心打磨每一个字词,试图以华丽的辞藻堆砌出令人惊叹的文学城堡。然而,在这看似绚烂的外表之下,却渐渐忽略了文学作品所应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思想深度。

他常常与诗友们在那静谧的月夜或是灯火阑珊的长夜,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他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那些公安、竟陵派的经典篇章,探讨着如何以奇崛的语句、独特的意象来彰显自己的文学品味。家中那满架的经史子集,曾经是他汲取知识养分的源泉,如今却被他渐渐束之高阁,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曾经那怀揣着的宏伟文学抱负,在这股新兴文学风潮的席卷之下,也如风中残烛,渐渐迷失了方向。

后来,汝佶前往泰安依附朱子颖。在那泰山脚下的宁静之地,他偶然间邂逅了一本尚未刊刻问世的《聊斋志异》抄本。那抄本中的奇幻故事,如同神秘的魔法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狐妖鬼魅、奇人异士的形象,在蒲松龄那独特笔触的勾勒下,跃然纸上,仿佛拥有着鲜活的生命。汝佶瞬间被这充满奇幻色彩与独特魅力的文学世界深深吸引,如痴如醉,仿若陷入了一场无法自拔的梦境。

他开始日以继夜地沉浸于《聊斋志异》的世界之中,反复研读每一个故事,试图剖析其中的精妙之处。他不仅满足于阅读,更妄图模仿聊斋的风格进行创作。他的身影时常穿梭于市井街巷、乡野山林之间,像一位执着的寻宝者,四处搜集各种奇闻轶事,将之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狂热的光芒,脑海中不断构思着一个个奇幻的情节与独特的人物形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却如同走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越走越远,渐渐忘记了文学创作应有的多元性与思想深度。家中长辈见他如此痴迷,虽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诫,试图将他从这文学的迷宫中拉回正轨,但他的心早已被聊斋的世界紧紧束缚,难以挣脱。最终,他在这文学的歧途上越陷越深,创作之路也越走越窄,直至生命的尽头,徒留无尽的遗憾与叹息。他遗留的诗文,我仅匆匆交付给孙树庭等人,权且留存作为父亲的一点微薄纪念。我因内心的悲痛与愧疚,从未有勇气好好整理编次他的遗作。唯有他所写的杂记,虽未成完整之书,但其中所记载的些许琐事,却如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点点珍珠,时有可取之处。于是,我强忍着心中的哀伤,仔细挑选数条,附于此处,也算不埋没他在那无数个寒夜中,孤灯相伴、呵冻苦吟的辛劳。只可惜他一生在文学之路上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