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部分 (第2/5页)

续这个话题而是对着刘松山道:“你们的那些同志,在伤好以后我们基本都通过蒙古送回陕北了。但我的建议是你们最好派些人到东北国防大学去进修一下。”

顿了顿。霍庆云肃然的对着刘松山道:“咱们跟小日本的仗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而面对小日本的进攻现在没有人比我们有更多的经验。大家多交流,总是没错的。”

对于霍庆云的这个话题,刘松山也是点头认同的。不管是赤色还是南京国府,和日军交手的次数基本不多。而且也没有面对过日本的大军团式的进攻。

曾经刘松山认为打起来了总会学习到的,但真正和日军接战后才发现这种学习是会要命的!对于国防军的战绩刘松山曾经佩服但认为自己应该也可以做的不差。

但真正经历了日军的进攻后,才会知道日军的进攻是多么的犀利!基本上来说。同等兵力之下日军的攻击力是极强的!

尤其是小股部队的进攻、掷弹筒的应用、突击队型的熟练和精准的射击……等等!在抗日战争初期,基本的战损比率都极高!

据国民政府军令部1944年统计,第一战区敌我兵力之比是14:100;第二战区是13:100;第三战区是20:100远东之虎。平均起来,中**队要六七个人才能顶住一个日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的总指挥徐永昌的估计也大致相似:中**队共有320个师,在中国战场的日军约40个师,比例是8:1。

当时的中**队,基本在一战时期的水准。相比之下,日军的确强出了不止一筹。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也吃了不少的亏。

而让美军吃亏的最严重的武器便是——掷弹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掷弹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很多人认为,掷弹筒是一种仅仅凭着经验来使用的武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日军的《步兵操典》及联队以下的步兵战术教材中,我们都可以见到掷弹筒在攻防作战使用的原则。

甚至日军把掷弹筒的使用已经完全的量化,射距远近除用“整度器”调节筒内的长短调整射程外。主要靠角度的修正。

如近距离为射击,日军教材称为“下方分角”,射角45度,射程为60米,60度为45米,90度为30米。远距离射击。日军称为“上方分角”,射角为45度,射程为220米;50度角为180米,60度角为120米。

甚至他们还为此而装备了“**式重掷弹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装有水准气泡,为“东京合名会社兵器商会”制。

这种武器,在进攻中的功用极大!基本上日军进入大约两百米后,掷弹筒便开始对阵地进行精准的武力打击!一分钟发射40发的发射量,让他们可以直接对阵地、壕沟进行火力覆盖。

在重点清理完毕火力点之后,日军的部队便会开始对阵地进行冲锋!这种战术,在阵地战上极为有效。而他的轻便、灵活也让美军极为关注。

不过,这种武器在对阵上半自动火力上由于日军的自大和战术的僵化导致了失败。

“黑子,既然说定了今天凌晨两点会发动进攻。”刘松山拿出了自己的怀表,这是霍庆云送给他的东三省生产的怀表。坚硬的外壳上有着精致的花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