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古籍研究成果 (第1/2页)

好书推荐: 霧村夜 福院C線 太陽

# 古籍研究成果 在小镇的偏僻一隅,那座古朴陈旧的徐家老宅静静矗立,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家族数百年的隐秘过往。徐阳,作为徐家新一代的传承者,一头扎进老宅地下室堆积如山的古籍之中,于泛黄书页与晦涩文字间潜心钻研,数年如一日,终是收获了斐然成果,让徐家古籍蕴含的文化瑰宝重焕生机,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徐阳与古籍的缘分,始于幼年懵懂之时。彼时,老宅地下室于他而言,是个神秘莫测的禁地,昏黄灯光在满架古籍上投下斑驳光影,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与防虫药草混合的独特气息。他常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溜进去,小手轻抚书脊,眼中满是好奇。有一回,他翻开一本画册,里头绘满珍奇异兽,麒麟威风凛凛、凤凰绚丽婀娜,笔触细腻鲜活,瞬间勾住他的魂。可年幼无知的他,不慎扯破一角,吓得落荒而逃,却也在心底种下对古籍敬畏与探索的种子。 上学识字后,古籍上那些文言文成了徐阳亟待攻克的难关。夜里,做完功课,他便坐在台灯下,对照字典,逐字逐句解读,眉头紧皱,念念有词。遇上晦涩难懂的段落,次日便揣着古籍去请教老师,老师惊叹之余,鼓励他深入挖掘,直言里头藏着无尽学问。这份鼓励,化作徐阳钻研古籍的强劲动力,高考时,他毅然决然填报古籍修复与文献学专业,不顾旁人质疑,一心只想揭开家族古籍背后的神秘面纱。 初入大学,徐阳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图书馆古籍区是他的“秘密基地”,书架间常能看到他专注翻书的身影;课堂上,他紧盯教授演示修复技巧,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课余,一头扎进实验室实操,手指被浆糊黏住、被工具划伤,他毫不在意,满心满眼只有古籍。寒暑假回到老宅,他不再是偷偷摸摸的孩子,而是正式上手古籍整理,却惊觉工作艰巨远超想象。 徐家古籍数量庞大,年代跨度从唐宋至明清,受潮发霉、虫蛀鼠咬是常态。徐阳初次面对破损古籍,紧张得双手颤抖,不知如何是好。父亲拍了拍他,递上手套,轻声叮嘱:“耐心、细心,古籍整理急不得。”他深吸一口气,依循流程,先拿软毛刷除尘,动作轻柔得生怕惊扰书页;祛霉时,药水味刺鼻,熏得眼眶泛红,仍目不转睛;修补孔洞,裁剪宣纸、涂抹糨糊,反复比对、压实抚平,力求完美。一本古籍修复下来,耗时费力,成果虽青涩,却让他成就感满满。 古籍鉴别是门大学问,徐家几套《论语》看似相同,实则版本各异。徐阳放大镜不离手,比对字体、排版、避讳字。宋刻本字体刚劲,笔画规整;元刻本多简体,风格圆润;明刻本纸张厚实,避讳严苛。凭借细微差别,他精准鉴别,写下详细笔记,还绘制版本演变图表,直观展现差异,为学界研究古籍版本流变提供一手资料。 解读古籍内容时,徐阳更是有了惊人发现。在一本家族谱牒里,记载徐家先辈抗击外敌的事迹。当时外敌入侵,烧杀抢掠,徐家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奔赴战场。谱牒中寥寥数语,徐阳却敏锐捕捉线索,查阅县志、史稿,走访周边村落,还原出完整故事。先辈们奋勇杀敌、舍生取义的身影跃然纸上,文章一经发表,学界震动,地方文史研究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阳不满足于常规整理成果,他想让古籍“活”起来,走向更广阔天地。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优渥工作,回到小镇,成立古籍保护工作室,招募志同道合者,免费培训修复技艺,壮大守护队伍;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古籍文化课程,带古籍进课堂。课堂上,孩子们瞪大眼睛,轻触书页,听徐阳讲述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的火种悄然种下。 为拓宽传播渠道,徐阳自学编程,搭建古籍数字化平台。他扫描高清古籍,配上详细注释、音频讲解,还嵌入动画演示古籍修复过程,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具。平台上线后,访客来自世界各地,学者借此深入研究,爱好者留言互动,点赞量数以万计。一位国外汉学家发来邮件,称赞平台是“打开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