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控宇宙能量量化规律 (第2/3页)
失败与调试,他终于成功量化出几种常见恒星的能量输出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上,瞬间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徐阳意识到,想要真正掌控宇宙能量量化规律,跨学科研究必不可少。于是,他毅然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并选择量子力学作为辅修专业。量子力学与天体物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微观世界里,量子的纠缠、跃迁等现象,与宏观宇宙中的能量传输、转化有着微妙的相似性。徐阳试图从量子层面探寻宇宙能量的本质,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量子力学的抽象概念、复杂数学模型,常常让他绞尽脑汁、彻夜难眠。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逐渐融会贯通,提出了“量子 - 宇宙能量关联模型”,大胆推测宇宙能量在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转换机制,为学界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然而,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徐阳在研究黑洞能量量化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黑洞,作为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天体,其强大的引力场能吞噬一切,连光都无法逃脱,内部的能量运作机制更是超乎想象的复杂。现有的科学理论在解释黑洞能量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常规的研究方法完全失效。徐阳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实验数据杂乱无章,理论推导陷入僵局,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外界的质疑声也渐渐响起,有人认为他太过“野心勃勃”,试图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行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不少科研团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成果频出,让徐阳倍感压力。 但徐阳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越是困难重重,他越是斗志昂扬。他放下手头所有工作,踏上了全球学术交流之旅,先后拜访了数十位国际顶尖黑洞专家,与他们深入探讨研究心得,汲取最新科研理念;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聆听前沿报告,了解同行最新研究进展,拓宽研究视野。在一场国际黑洞研讨会上,他偶然结识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物理学家,对方分享了一种全新的引力波探测技术,这让徐阳眼前一亮。他敏锐地意识到,引力波或许是破解黑洞能量谜题的关键钥匙。 回国后,徐阳迅速组建团队,联合国内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全力投入到基于引力波探测的黑洞能量研究项目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改进引力波探测器,提高探测精度;有的负责搭建超算中心,应对海量数据运算;徐阳则亲自把关实验设计与理论分析。历经数年艰苦攻关,他们终于成功捕捉到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并通过复杂的数据处理与理论建模,初步量化出黑洞能量的吸收、释放规律。这一重大突破,再次震撼了科学界,徐阳的名字也被全球科研工作者所熟知。 科研成果的涌现,也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科研经费的缺口日益增大。黑洞能量研究项目耗费巨大,设备购置、人员开支、数据运算,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徐阳四处奔走申请科研项目,撰写的申请书堆积如山,可获批的项目却寥寥无几;拉商业赞助更是难上加难,企业大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这种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基础科研项目兴趣缺缺。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研究进度,团队成员士气低落,有人甚至萌生退意。 另一方面,技术泄密的风险也如影随形。徐阳的研究成果价值连城,吸引了不少不法分子的觊觎。有商业间谍伪装成科研助手,混入团队,试图窃取核心技术与数据;国外科研机构也频频抛出橄榄枝,表面上邀请徐阳合作,实则暗藏玄机,企图套取关键科研信息。徐阳深知技术保密的重要性,加强团队内部管理,签订严格保密协议,定期开展保密培训;与公安部门合作,建立安防监控体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确保科研成果安全。 与此同时,学术争议也从未间断。徐阳提出的一些创新性理论与模型,打破了传统科学观念,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部分保守派学者对他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公开质疑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网络上也掀起了一波波舆论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