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3/4页)
容易出现。一是在感官倦怠或身心闲逸之际。在所谓“清醒世界的边境与梦中世界的边境相连接时”,即处于又睡又醒、半睡半醒的状态时,这时最容易陷入沉思冥想、忘却现实而进入幻境。这是最好的创造时刻。所谓“凝神入混茫,万象成空虚”,便是此种虚幻之境。又如,当我们心地空明之时,小立窗前,远望外界实景往往不知不觉间忽觉渺渺茫茫,宛如置身上界清都,忘却尚在人世。这也是虚静致幻。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有想象,但又不止想象,“必须在想象中张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叶圣陶、夏丏尊:《读书与写作》第91页。在想象中张开眼睛看,即幻象,而这种幻象显然是在虚静状态下出现的。正如波德莱尔所说:“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成一体了。”《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43页。
普希金有几行诗写到他在沉静中文思奔涌的情况:
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蜜的静谧中,
幻想使我酣眠。
这时诗歌开始苏醒:
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
它颤抖,响动,探索,像在梦中,
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
一群无情的客人朝我拥来,
是往日的相识,是我幻想的果实。
于是思想在脑中奔腾、澎湃,
轻妙的韵律迎面奔来。
于是手指儿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
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地涌出……
法国剧作家丘莱尔想写剧本时首先到空无一人的剧场去,他凝视着无人的舞台,他想象人们在舞台上移动。再以此想象为基础开始撰写剧本。“不过他写了擦,擦掉再写”,直到“疲惫不堪,以致精神模糊起来”,“于是,突然,开始出现幻觉,舞台上显出幻影,开始演戏了。当然,别人看不出台上有什么活动,而丘莱尔却仿佛观看实际的舞台,他感到舞台上的演员在清清楚楚地活动着。在明明白白地对谈着。丘莱尔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台词。就这样,丘莱尔的剧本写成了。”《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这是逼真的想象导致的幻觉。其实逼真的想象就是幻觉。
叔本华说:“吾人发现幻境之强正与吾人感觉之未受外界刺激成比例,长时期之僻静,如在监狱或在病室中,静寂、朦胧、幽暗——诸如是等,皆能引起幻想。”《悲观论集》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第63页。幻想如此,幻觉尤然。麦独孤(McDougall)证明视觉幻象可由凝视水晶球或堵住耳朵引起。在凝视水晶球时,受试者一般地可以转入催眠状态。因为这样的视觉,要求高度集中于玻璃或石英球的折射。其实凝视任何光滑的表面几乎都有同样的效果。凝视水晶球的视觉幻象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先在水晶球的前面设置一层屏障,弄得朦胧一些,犹如笼罩一层白雾,这样过了一会儿,就觉雾气消散,受试者于是看到了画面:这画面有时是各式各样的;有时是某种场景连续重复出现;出现最多的是,在水晶球中好似有小型彩色电影在演出,在不同的背景中,图像时往时来,时聚时散。其场景常常是幻想的,在另外的情况下,它们是如此真实以致使受试者觉得他是通过某些奇怪的望远镜偷看在某种距离之外的真实的生活。《变态心理学大纲》英文版第344—345页。麦独孤所讲,也是虚静致幻。感觉剥夺的实验(如将受试者限制在小室里的大型人造呼吸器中,以及在全黑的,或在有微光的、或在散射光的大水箱中,他们采取各种身体姿势:坐、躺或浮在水面,有些人将耳朵堵住,另一些人以单调而毫无变化的声音将听觉掩蔽)表明,受试者大多数自发地产生视幻觉。详见《感觉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