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1/2页)

陶宽的每天从学校到家里去吃饭,可谓是二点一线的生活,不仅是方便了陶宽妈做饭,以前陶磊和陶宽要带菜去学校里吃,家里总得给兄弟俩准备些荤菜,最多的就是腊肉。陶家的生活水平在银井湾里,算是比较好的人家。生产队里有陶宽爷爷去挣工分,家里有陶宽妈打理,外面有陶宽爹不分天晴下雨都去挣的手艺钱,因为没有太多的开支,陶宽爹赚来的钱也特别得容易存起来,没有几年家庭的存款就稳稳妥妥多了起来。家里有了钱,陶宽妈每年自己养的猪也就不再出售,除了给陶宽妈的娘家带点去,余下的猪肉都由陶宽妈腌制。陶宽妈腌制腊肉的手艺又不差,几乎就没有被陶宽妈腌制坏了的腊肉。等过了正月,别人家没有了腊肉,而陶家的腊肉才开始慢慢得拿出吃。陶磊和陶宽也正好要带菜,把腊肉做起来是最好的选择。陶宽妈也会随着季节不同而变换着做腊肉的方法。在三四月期间,田里仅有的萝卜都吃完了的时候,陶宽妈就用腊肉炖黄豆。这样的腊肉很香,但黄豆更香且有些糜烂,不仅有腊肉的香还有黄豆被煮烂后的鲜,陶磊和陶宽就这样每天带着腊肉炖好的黄豆或者是豇豆,去学校吃饭。但也有为了调节兄弟俩的口味,而炒腌菜和黄豆带到学校里去吃。到了辣椒成熟的时候,就是辣椒炒肉带得多些,陶磊和陶宽这几年也就这样过来了,丝毫没有厌烦腊肉。现在好了,陶磊升到初中去读书了,陶宽一个人更不愿在学校的食堂打饭吃,回家是有些累,但家里的菜更新鲜,而且菜的种类多些,只不过是陶宽走回家要累些,但却却练就了陶宽一个结实的身体。陶宽上到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的校长还是那个瘦小精炼的校长,校长也犹如保护神般得呵护着这些孩子成长,陶宽也是受益者之一。有了个开明的校长,新来的秦老师很快得和校长沟通好,五年级的学生开始了晚自习。此时的陶宽却不能跟着陶磊去砍柴了,而是利用星期天,兄弟俩用力得去砍柴来弥补陶宽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不能砍柴的缺口。陶宽爷爷此时也更衰老了,几乎不能去山里砍柴,更别说去生产队里挣工分了,做得最多的就是在地里种菜。即使是种菜,对于其中挖地这样辛苦的体力活也不能做了,要么是陶磊帮着陶宽爷爷挖地,要么就是陶宽妈挑些空余时间去帮着陶宽爷爷挖地了。这样的日子比起陶宽爷爷以前可以到生产队里去挣工分却有些艰难了很多,但陶家的一家人却更团结,一起扛起生活的压力,陶宽也慢慢得体验到了自己家里的艰难。从星期一到星期六,陶宽都很抓紧从学校回家去,尽快得吃口饭,至于菜,则大多数是中午的剩菜,倒点菜汤和着饭以极快的速度吃饱了饭,接着就从家里走到学校里去。因为秦老师夫妇是外地过来的,自然也会从别的学校带来不同的试卷,供大家学习用。在那个没有复印机的时代,即使是油印也很匮乏的时代,能从别的学校拿来不同的试卷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唯一能做的就是大伙轮流得把试卷往黑板上抄,同学们则是在下面用笔抄,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直到陶宽到了中学的时候,才看到了油印机,即使是有油印机,开销也还是很大的,不是谁想去印就能去印的。第一,油印机最开始的不是印,而是在钢板上往蜡纸上刻字。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能不能印出一张好点的讲义或者是试卷,首先就得刻钢板。而刻钢板就得有一手过硬的硬笔字。没有投影仪的时代,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只是在黑板写粉笔字。而写得一手过硬的硬笔字的老师并不多,能去刻钢板的老师在一个学校也就那么的几个人,有些师资力量不好的学校还没有,但不能说没有了刻钢板的老师就不能印试卷或者是教材了,这样一来就得到别的学校去请人帮忙。而陶宽现在的五年级,压根就没有这么一套器材,或者说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往黑板上抄试卷就是同学们认为是最简单最有用的方法。陶宽的字受着陶磊的影响,粉笔字不是很好,但却能让同学们认得,这样陶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