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2/4页)

过一次批斗会。每天晚上,杨旭就拿出一摞摞的大厚书,不住地看,又不住地叹气。熟悉了便把书推荐给他看,并耐心地给他讲各式各样的道理,这些都是他过去从未听说过的。

同时,这人好像来头挺大,自从来了村里,公社、“县委”都有人坐着小车来看他,还带来一些稀罕的饼干、白面之类的东西。

有一天,杨旭突然对他说:小狄呀,你入党吧。

可是……肉肉不让我入呀?

你放心,我早为你安排好了。这也不是你个人的事。经过这一段的调查了解,我已经弄清楚了。你们这个杏树湾,土地多,劳力少,漫山遍野水果树,这十几年却一直穷得叮当响,去年一个工分不到一角钱,原因就在一个斗字上。解放几十年,村里恩恩怨怨不断,米家掌了权斗狄家,狄家掌了权斗米家,斗来斗去还不是两败俱伤?你是有文化的,你应该跳出这个循环,把杏树湾重新团结起来,拧成一条绳子,村里现在需要你这样的人啊!

听着杨旭的一番话,他当时陷入了沉思。年轻的他只想泄多年来压抑在心底的一股怨气,从来也没有从这方面动过脑子。不过他很奇怪,这个杨组长来的时间并不长,怎么就把村里的脉号得这么准?越想越觉得这个人真不简单,似乎那双眼能够像x光一样洞穿一切的。

杏树湾是个小山村,全村的土地几乎都是瘠薄的山坡地,除了顺着沟可以到达细腰公社,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论上地送粪还是收场吃水基本上都靠肩挑人扛。艰苦的环境练就了人们吃苦耐劳的秉性。

狄小毛小时候躺在炕上睡不着,母亲就总是给他讲爷爷老爷爷那时候的情形。狄家历来是庄户人家,每到农忙‘时节,整个儿一个大家族几十号人,男人天不亮就上了地,几个媳妇除了做饭还是做饭,忙得连脸都顾不上洗,小娃娃们更是没人管,一夏天顾不上洗涮,每个娃娃都要沤得烂裤裆。狄臣老汉排行老大,又长得好身板,一次能挑三百斤谷子,垒石堰修梯田每年要干到年三十,硬是把一个好身板累垮了……

而老二家由于不会生育,夫妻俩灰心丧气,一天到晚只顾摸纸牌,所以到解放前夕,老二家不仅地卖光了,偌大的院子房子也只剩下三间。而狄臣家则已有近十垧地,雇了两个工,盖起一溜五问上房……结果,老二家是贫农,而把他家定成了上中农。到后来,又差点被划为富农成分。偏偏村里唯一一户地主早死了,所以每次运动一来,只要米家一掌权,必定要把狄臣老汉拉出来戴一回纸帽子。而狄家掌了权,则又要反过来把米良田拉上台来……反正村里就那么几百口人,一共只有三四个党员,今儿你上,明儿他上,只有肉支书的地位从未动摇过,因为肉支书是四八年人党的老党员。

随着年龄渐长,狄小毛对自己的家庭出身十分反感。特别是当听说有人揭老爹当过国民党之后,更是气愤得不行。但不管怎么问,狄臣老汉总是什么也不说。直到儿子当了县委书记,瘫在炕上的狄臣老汉才告诉他,有一回他和肉肉一起到绥远贩盐,正遇上抓壮丁,的确在董其武的民兵教导团千过一段,当时他当事务长,肉肉当报务员。后来这支部队要换防,他才联络肉肉一起跑回来……谁知来到县城两人走散_r,他便回了村,肉肉却遇上一支游击队,随即人了党……

每次说到这里,老父亲总是唉叹不已:那时我怎么就走散了呢?怎么我就什么也没遇上?,

果然,过不了几天,一张入党志愿书就到了狄小毛手里。在给他表的时候,肉支书嘿嘿直笑,脸上灰灰的,不知心里是怎么想的。等到人秋之后,新的老师也派来了,狄小毛便被公社任命为本村的大队长,成了全村仅次于肉支书的第二号人物。在杨旭的指点下,他从县外贸引来一个项目,动全村人养兔子,又请来县林果站的技术员,对全村的水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