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页)
业产出斧头,种植业种出粮食,羊、斧头、粮食就是产品的形式。这类产品有着具体的产品形式,可移动、可贮存,完全独立地脱离劳动过程而进入消费过程,这是一般人们所认识的产品形式,也是劳动产品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产品。可是,还有一类劳动,如酒店业、演出业、医疗业等,并没有像斧头和羊和粮食一样独立具体的产品形式,卖方出售的是一个劳动过程,买方的消费过程便是卖方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的使用价值不是体现在劳动终端的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劳动过程之中。消费过程结束即劳动过程结束,消费过程没有结束,而劳动过程结束,则是产品不完整;消费过程结束,劳动过程事实上不能继续下去。这类产品,过去是称之为“服务”业的,“服务”的表意已如前述,我们以为是完全可称之为过程产品的。世界信息业和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信息产品和金融产品,但信息产品和金融产品总要物化成一个载体,终归还是一个独立产品。可见,劳动产品存在着独立产品和过程产品两类不同形式。
企业是劳动的组织形式,劳动的组织形式又总是以产品为中心。没有产品目标,无以组织劳动,产品解决的就是“干什么”的问题。
劳动组织日益企业化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3、劳动组织日益企业化
人类劳动发端于个体农(林、牧、渔)业,受用于家庭。很长历史时期中,家庭模式主导着人类社会体制,包括国家、政府都是家庭模式。于是,劳动组织形式多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即或有外来劳动力的加入,也是以奴隶或仆工的身份出现,这便是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特点。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不是能称之为企业的,因为在这里不是一种公正平等的利益组合,而是一种役使与服役的关系,或是一种东家与仆工的关系。无论役使与服役关系或是东家与仆工关系,都是建立在对劳动力人身进行统治的基础之上,显然,劳动成果分配上必然是一种非等价关系。这种劳动组织关系是以政治压迫为基础的劳动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政治奴役与劳动掠夺。
以土地私有为特点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相结合,导致的必然是利益严重倾斜,贫富两极分化。富者无须投入经营便可稳获丰厚财富,除天灾人祸再无半点风险,而贫者求富却无可投的资财。翻开中国的历史,在洋务运动以前没有大工场的记载,在1949年以前竟无大农场的痕迹。可见,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模式是不能激发社会劳动积极性的,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文明历史长于他人,而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他人,小农经济便是落后的根缘。
企业现象的出现,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几近两百年、跨越三个世纪的蜿蜒曲折,企业化运动带动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企业终于由可诅咒的妖魔修成正果,全方位挺进劳动组织范畴。企业化了的劳动组织形式特点在于利益的对等原则,在于企业以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实体(即法人)形式出现于社会,以法人的姿态开展经济活动,并承担由此所发生的一切利益与风险。这一法人责任体例,有别于个人责任体例,也有别于家庭责任体例,更有别于国家、政府责任体例。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的工厂、商店、作业组等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企业化,就在于这个权利与义务没有法人化。
1984年开始,中国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至现在不到30年的时间,城市经济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全面实现企业化,农业经济也正一步一步走向商业化轨道,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企业的经营触角不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