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闲谈2 (第2/3页)

好书推荐: 干掉死去的白月光

之乎?” 僧人听闻此言,犹如醍醐灌顶,瞬间醒悟。他当即对佛发愿,决定放下心中的恐惧与执念,勇猛精进地修行。自那以后,僧人再也没有梦到过地狱的景象,内心一片安宁祥和。他深知,佛法并非只是外在的经文与仪式,更是一种内心的觉悟与解脱。只有真正放下过去的罪孽,以一颗纯净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沈观察夫妇双双离世后,留下幼子孤苦伶仃,寄食于亲戚家中。那孩子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生活贫窭不堪,令人心生怜悯。沈观察的妾室,后来改嫁到史太常家。一日,她偶然听闻了幼子的悲惨境遇,心中顿时恻然。虽已改嫁,但那份曾经的母子之情却难以割舍。于是,她暗中指使丫鬟和老妇给幼子送去衣物和食物,以解其燃眉之急。

起初,史太常并不知晓此事。但日子久了,终究还是有所察觉。然而,当他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责怪妾室,反而感慨地说:“此尚在人情天理中,亦勿禁也。”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这份难得的温情与善良,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

钱塘季沧洲也曾讲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位孀妇,因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料,她只能哀呼邻媪帮忙代炊。邻媪心地善良,但家中事务繁忙,亦不能时常前来。孀妇在病痛与饥饿中苦苦挣扎,心中满是绝望。

一日,一位少女突然推门而入。她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关切与温柔。“吾新来邻家女也。闻姊困苦乏食,意恒不忍,今告于父母,愿为姊具食,且侍疾。” 孀妇望着眼前的少女,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自那以后,少女每日都会来到孀妇家中,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最后一丝余晖,都能看到少女忙碌的身影。在少女的精心照料下,孀妇的病情逐渐好转。

终于,孀妇能够下床行走。她怀着满心的感激,想要前往少女家中拜谢其父母。少女见她前来,眼中却闪过一丝慌乱与悲伤。她轻轻拉住孀妇的手,泫然曰:“不敢欺,我实狐也。与郎君在日最相昵,今感念旧情,又悯姊之苦节,是以托名而来耳。” 说完,少女从怀中取出数铤白金,放在孀妇的床前,然后呜咽而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孀妇望着少女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能言语。她深知,这世间的真情与善良,无关乎种族与身份,只要心中有爱,便能跨越一切界限,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温暖与力量。

吴侍读颉云曾言,癸丑年间,有一位前辈,似是王言敷先生,然记忆已不甚清晰。这位前辈曾僦居海丰寺街,其宅后有破屋三楹。传说这破屋之中有鬼物出没,故而无人敢居。但鬼物似乎并无恶意,只是偶尔会传出一些奇怪的音响,令人心生畏惧。

一日夜晚,前辈正在屋中休息,忽然听到破屋之中传来诟谇声。他心中好奇,便悄悄伏在墙隅倾听。原来,竟是两妻在争坐位。一个声称自己先来,应居上位;一个则强调自己年长,理当坐尊位。两人互不相让,哓哓然不止,争吵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前辈听着这毫无意义的争吵,不禁心中太息:“死尚不休耶?” 这一声叹息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无奈,令人深思。再听时,争吵声已渐渐沉寂。

夫妻妾同居一室,能够隐忍相安者,已是少数;而欢然相得者,则更为罕见。只因尚有夫妻之名分相约束,彼此之间还能维持表面的和谐。然而,一旦出现两妻并立的局面,由于缺乏明确的名分与秩序,往往会引发无休止的纷争与矛盾。这是人性中的自私与虚荣在作祟,亦是家庭伦理中难以解决的难题。前辈望着那座破屋,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与秩序,一旦违背,必将引发混乱与痛苦。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