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 (第1/5页)
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妇,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走到王钰马前,想要下跪,却被王钰制止。她拉着王钰的战马,话未出口,两行热泪先自流下了,她想起了战死沙场的儿子。
“老人家,你的儿子是为救我而死,我王钰这一辈子也忘不了。您多保重,总有一天,我王钰会回来的。”宦海沉浮,仕途凶险,王钰已经学会了喜形不露于色,可面对老年丧子的母亲,哪怕是铁石心肠,也会感伤不已。他认识这位老母亲,她唯一的儿子,就是当年隐空山大战时,为了保护自己,而被辽军杀害的小鬼。可怜他到死,也没能说出自己的名字。
老妇闻言,失声痛哭:“儿啊,宝国公没有忘记你啊……”
将令飞传,十万铁骑,踏上回京之路。震天的哭声,突然响起,百姓们扶老携幼,追赶着前进中的南府骑兵。王钰的马头上,被百姓们挂上一个花环,那是幽云特产的山菊。幽云十六州的老百姓,希望王钰有一天,还能回来。
当十万南府军渐渐消失在天际时,初升的朝阳,已将万丈霞光,洒遍了幽云的角落。
大宋宣和七年六月,王钰率十万南府军赶往京城。所到之处,约束士卒,秋毫无犯。百姓壶浆相迎,焚香遮道,欢迎南府军。七月,南府军赶到京城地界,于汴京城外,十里扎营。决定王钰命运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李公公,陛下今日病情如何?”八贤王急步踏上春暖阁的台阶,见李吉在此把守,上前问道。
李吉见是八贤王,微微欠身,回答道:“回王爷的话,圣上一夜未眠,一直在看那副画。”
八贤王听罢,微微颔首,便向里面走去。他是持锏亲王,又是皇帝的叔叔,自然不必通报。踏进春暖阁,八贤王举目四望,只见南面书安前,赵正披着龙袍,抬头望着一副画。那是他的得意之作,《隆中对》,画的是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草庐中,纵论天下大事的情景。
“陛下。”八贤王立于赵身后,低声叫道。
“王钰回来了?”赵没有转身,仍旧目不转睛的盯着墙壁上那副《隆中对》。
“回陛下,是的,王钰率南府军在城外十里扎下营寨,等候陛下召见。”八贤王回答道。赵听罢,未作回应,他的注意力似乎完全放在那副画上。八贤王等了好大一阵,不见天子指示,只得耐着性子,垂手肃立。
“皇叔啊,你来看看,朕这副《隆中对》画得怎么样?”赵突然叫道。八贤王上前,仔细看了一阵,称赞道:“陛下丹青之术,旷古绝今,历代大家,不能及也。”
“呵呵,皇叔过奖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玄德得了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臣君之睦,传为千古佳话。如今国难当头,朕也希望得忠臣良将辅佐,中兴大宋。只是……”道君皇帝欲言又止。
八贤王体察圣意,遂拱手进言道:“陛下,王钰此人,貌似顽劣,却是一员能臣。这些年,他收回幽云,兴建骑兵,保得一方安宁,说是国之栋梁,也不为过。但他即便再能干,也不过是陛下的臣子,若没有陛下慧眼识英雄,王钰恐怕至今仍旧在汴京街头游荡。”
赵听他这么说,也想起当年第一次见到王钰时的情景,那小子不识礼数,举止可笑。但不过几年光阴,他已经干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奇才啊。这次召他回京,本以为他会借故推托,不想他恪守臣道,领命归来。
“皇叔,依你之见,现在朕该做什么?”赵转过身,八贤王发现,自己这位皇帝侄儿,眼中布满了血丝,面带倦容,十分憔悴。
“防!”八贤王只吐出一个字来。这江山毕竟是赵家的,而他八贤王,也是赵家的一份子。王钰带甲十万,返回京城,现在就在城外十里扎营。先前,朝廷只给了他一条路走,而现在,他却有两条路,进可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