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 (第2/5页)
大理国王亲率军队坚守大理待援,川军将领商议之后,决定分路出击。一路直接打向兰溪,一路往南,攻击弄栋,再两头向大理开进。
八月初,川军一路到达兰溪地界,吐蕃军队闻听宋军赶到,未动一兵一卒,仓皇逃窜。川军兵不血刃,占领兰溪,安民已毕,向大理进军。而另一路,在弄栋府与吐蕃军队开战,仅仅半天,吐蕃军队卷旗投降。
由于战事太过顺利,致使川军将领怀疑这是吐蕃的诱敌之计,不敢冒进,一路小心翼翼,谨慎的向大理靠拢。八月中旬,两路川军于大理会合,吐蕃军队主将早先探得宋军援兵赶到,因慑于大宋威名,不敢与之开战,急忙撤退。
宋军乘胜追击。于澜沧江边与吐蕃军队发生血战。大战两天一夜,江水尽赤,斩首万余级,吐蕃军队溃不成军。向宋军投降。至此,大理危机解除。
战后,大理段氏出城迎接。国王段誉亲自劳军,感谢大宋援手之德。并下令大理城中,摆宴三日。军民同乐。川军将领一面向朝廷报捷,一面原地驻防,听候命令。
在宋军击溃吐蕃时,云南南面的周朝柴桂,蠢蠢欲动,但广西杨效祖的军队严阵以待,并主动出边境作军事恫吓,使柴桂不敢觊觎云南。
捷报传到汴京。王钰见战事如此顺利,怀疑前线军队虚报战功,命成都方面严查此事。随后,大理国王段誉的奏折随后到京,王钰方才相信。因早前大理便上表要求内附中原。朝廷对此事一再持有争议。
部分大臣认为,西南边陲是不毛之地。人民不服教化,不遵王道,取之无益。不如任其自生自灭。如今作为宗主国,大宋替其击败入侵之敌,已经完成了应尽的义务,不如召回军队。
但元老大臣童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上奏朝廷,称“云南自古属中国,汉室兴,于大理国境设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辖于益州,此为云南得名之始。”他认为,云南自古是中华一部分,唐朝以来,大理政局多变,但一直受到中原王朝地遥控。如今,大理国要求内附,是顺应天意,附和民心之举,大宋不应冷漠对待。
眼下,北方战事正紧,国家的注意力虽然放在北面,但柴氏在交趾复辟,不可轻视。云南与交趾国接壤,若得云南,他日王师南下平叛,甚为方便。若放弃云南,一则愧对先人,二则无法向后代子孙交待,也无益于向周边国家树立大宋“仗义公正”的形象。
而王钰当然是倾向于童贯这种意见,遂批准大理国内附,仍封段氏为王,世居云南,并命其进京面圣。原大理官员,大多留任,并从成都调派得力官员,入云南行政。大理国原有军队,并三万川军,留守云南。
鉴于云南的地理环境与发展程度,不适合独立设置卫戍区,遂将云南并入四川卫戍区,由成都方面统一指挥。因云南政治中心地,战国时称之为国,故新地卫戍区合称“川卫戍区”。自此,云南重归中原王朝统一管辖。
南方刚刚平定,西北又传噩耗。八月中旬,原西夏国主,后被封为西凉王的李乾顺,乘宁夏都护府出兵北伐,兵力空虚之际,起兵作乱,要脱离大宋,独立复国。此人登高一呼,西夏百姓群起响应,李乾顺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七万军队,进攻宁夏都护府,西夏告急!
当初王钰亲征西夏,为免过度刺激金国,西征未竟全功,仍旧保留了李乾顺地统治。只命其裁军,称臣,进贡,遣太子为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办法是合乎时宜的。在西夏平定之后,金国处在大宋军事合围之中,日渐衰败。
吴用曾经上奏,建议废除李乾顺,将西夏全境,纳入中央朝廷统一管辖之下。但当时,大宋国事繁多,此事一直搁置下来,到了现在,终于酿成祸乱。
中书省大臣们进进出出,将一道又一道西北奏章送到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