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2006年8月14日摄俄罗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人口问题,但情况和中国人口过多、强力实行计划生育完全相反。根据2005年12月的统计结果,俄人口总数为亿,男女比例为1:,2005年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68万人。俄罗斯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人口死亡率,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提高生育率;大幅度提高对妇女生育的财政补贴,将生一个孩子每月的补贴由700卢布(1美元约合27卢布)提高到1500卢布,生第二个孩子的补贴提高到3000卢布,对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其补贴和奖励,更是不遗余力、不惜代价。自然资源优势如此明显,又不存在人口多的压力,日子自然要好过得多。难怪俄罗斯导游说:俄罗斯人无论干什么,口头禅总是“别着急,慢慢来”。他们夸口:光卖石油,就够俄罗斯过100年;卖天然气,又可过100年;卖森林,又过100年;最后卖女人,还可过100年!让人羡慕的还有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公民医疗全由政府负担;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全由政府承担。据说,莫斯科的人均月收入在9000人民币左右,没有医疗和教育这两个后顾之忧,生活的安逸和放松,从俄罗斯人的脸上,已可看出几分——“老大哥”毕竟还是老大哥。61从宫殿广场拍摄的冬宫 2006年8月13日摄圣彼得堡:闻所未闻的故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中国的演唱者和听众一定比俄罗斯多。有关此歌曲诞生的过程,国内一般认同翻译此歌的翻译家薛范的介绍,大致经过是:1956年,当时苏联正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电影厂邀请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影片配乐。作曲家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歌词作家,他所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内在的淳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据马都索夫斯基回忆:当初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62 叶卡捷琳娜花园 2006年8月12日摄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还是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可是,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导游告诉我们:这首歌的歌词本来是《你我永不忘圣彼得堡郊外的晚上》,发表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找到作者质问:圣彼得堡涅瓦大街夜景 2006年8月12日摄涅瓦河畔的婚礼 2006年8月13日摄打在冬宫的什么部位?导游后来解开了疑团:十月革命时,阿芙乐儿号巡洋舰发射的那一炮,不是实弹,而是空弹,只是发布起义的信号而已——这信息,至少于我来说,以前是闻所未闻的。参观冬宫的时候,导游在介绍沙皇餐厅和珍宝馆时讲,十月革命时,冲进冬宫的人们把这里的银餐具拿走了不少;珍宝馆里马赛克画中镶嵌的红宝方 石,也被撬去了几颗……大约因为面对的是中国游客,俄罗斯导游又自我解嘲地说:当然,他们这样做,不能叫偷或抢,只是拿走“留作纪念”罢了!彼得保罗要塞 2006年8月11日摄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儿号巡洋舰 2006年8月11日摄彼得大帝的身影在圣彼得堡随处可见,以前我也一直把圣彼得堡的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