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友好乡镇的更大意义在于,使乃东县乡镇干部走出了雪域高原,开阔了视野,一些乡镇干部回到乡里后,按内地所见所闻的新观念及时调整、修改了乡镇发展思路。在乃东县昌珠镇玉沙居委会的肉鸡养殖小区里,我们看到了圈养的近万只肉鸡。藏区养鸡,如内地农村的草鸡,从来都不圈养。玉沙居委会建养殖小区养鸡,在藏区还是头一遭。不仅如此,援藏干部还从武汉黄陂区长轩岭镇请来养鸡专业户陈胜权夫妇做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技术传授和防疫治病,并利用当地原料配制饲料。援藏干部不仅在项目、资金投入上下力气,在增加智力援藏、增加乃东县发展后劲上下大工夫。针对乃东紧缺的人才,先后组织培训100名干部职工、100名专业技术人员、100名农牧民群众。已选派多批机关、乡镇的干部职工30多名到武汉挂职、学习和短期培训,引进了2名专业人才进藏对当地群众培训养殖技术,向群众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2名专业人才到目前已带动了10户老百姓进行联户养殖。在工布江达县巴河镇雪卡村,陪同的县委领导带我们参观了路边一座两层楼的民居,房屋主人白玛措姆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门。5口之家的白玛措姆,花了20多万元于2004年盖起这座小楼,共420多平方米,用上了自来水,饮水方面实现了人畜分开。靠挖虫草、捡蘑菇、采松茸,以及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手扶拖拉机搞运输,年收入已有4万多元。工布地区农牧民以前碉楼式的房屋,大多低矮,采光不足,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村民渴望改造。政府积极推动,并予补助。雪卡村农房改造,是西藏普遍开展的“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据工布江达县藏族女县长格桑介绍,该县9个乡镇已建起像雪卡村这样的“小康村”20多个,巴河镇朗色141“小康村”藏民家里摆放的毛泽东像 2005年6月16日摄村还成了西藏自治区的首个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万元村”,村里冒出了3位百万富翁。来自福建泉州的援藏干部、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李海波很自豪地告诉我们,2004年以来,援藏干部给工布县带来了21个项目、4000方 万的资金,可拉动该县至少亿元的投资。在我参观阿沛故居的那天又碰上李海波,他当时正乐呵呵地接待从家乡泉州来西藏考察的企业家呢!在林芝和山南,沿途随处可见内地省市援建的各类建筑,包括学校、办公楼、宾馆、企业等。只是在这些建筑物上都赫然写着“××援建”的字样,与建筑物或单位名称并排,字体字号同样大小,相当扎眼,让人感觉不太舒服,仿佛在人脸上黥字,既不雅,还显出一种功利和小气。吃饭的时候,我开玩笑地问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林芝地委副秘书长普布多吉:“你说汉语总磕磕巴巴不连贯,是因为缺氧的缘故吗?”他忙说:“不,说藏语就不这样了。”我顺便问他怎么看待援藏工作和援藏干部,普布毫不犹豫地回答:“援藏干部带来了资金、项目、技术和新观念,当地人打心眼儿里欢迎!”“小康村”藏民家里的灶具 2005年6月16日摄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九班禅驻锡地扎寺展佛

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5)

20日抵日喀则,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从市容市貌看,与林芝和山南相比,日喀则确实已具备中等城市的水平,街区和建筑都有相当的规模,显得繁华热闹。一进日喀则,就能见到依山而建的扎什伦布寺,神圣而庄严的殿宇耸立在城市西面的尼玛山上。“扎什伦布”,藏语为“吉祥须弥”之意。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有六大著名的寺庙: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扎什伦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虽是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主持兴建的却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一世*根敦珠巴,始建于1447年,又经历代班禅不断改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