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2页)

说从那天开始,那些女主播说,我们那些鲜艳一点的衣服,是不是可以拿出来了。解说:就这样,用自己的关注和祝福,远在香港的李彤和北京市民一起度过了那10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方 解说:2003年5月30号,朱思雄的女儿优优满月的日子,朱思雄从香港回到了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女儿。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第一面见到以后,我就盯着她,我就叫她优优。她就一直看着我,头转过来一直看着我,不再扭过去。然后我岳母说了一句话,说这个孩子真是奇怪,是她家里人她就真认得,其实她什么都不懂,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解说:2003年6月2日,因为报道世卫组织宣布解除对中国的旅游警告,李彤也在“非典”结束后第一次来到北京,并继续着她在“非典”之后的新闻生活。解说:2007年4月30日,是朱思雄女儿优优4周岁的生日。优优并不知道4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切……2007年4月,李彤跟随新一届特首再次来到北京,报道香港特区长官接受中央政府任命的消息。属于她的新闻生活还在继续……视频网址:图文网址::// 。 想看书来

走马观花巴阿秘(1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名言。到了互联网上,这话被篡改为“其实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了”。两种说法,讲的都是真理。不过,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有路无路,人多人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在旅行中,见人之所未见,悟人之所未悟。能有这样的体验,并成为一种乐趣,一直坚持下来,也能成为一条路——这些年,我差不多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路晃晃悠悠地走来。2000年4月,我随中组部、*组织的重大典型采访团赴湖南芷江采访。忙里偷闲,当地的人安排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名胜:芷江受降城、风雨桥、天后宫……当时颇有感觉。回到北京后,典型报道的文字写了近两万,时间花了很多,但现在差不多都忘了。当时有一种冲动,想写点工作之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并特意找县委宣传部要了一本《芷江县志》作参考,于是有了《芷江旧事》,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不过作了很多删节,主要是芷江受降时涉及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些敏感人物,不便提及。一个月后我到香港工作,顺手把原稿交给《大公报》,不久全文在《大公园》副刊发表。正是在这一次,我忽然意识到,此前我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武当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韶山、张家界、泰山乃至西沙群岛,还有山西乔家大院、平遥等等,特别是有一年去新疆,一次就待了一个半月,几乎跑遍南疆北疆,等等,当时还真是挺有感觉挺享受的。所叹去完就完了,除了一大堆人与人、人与风景的合影,居然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回想起来,懊恼不已。从2000年底赴香港工作开始,我便改了做派,尝试有意识地旅行,每到一地,一边欣赏,一边观察,一边收集,一边拍照,一边随手写点东西。247在香港工作的3年半时间里,工作之余,我便一直在做这种努力,并在回到北京之后的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结集出版了《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图文书。我的旅行,有着不同的机缘,有随性,有刻意,有巧合,四处漫游,乐趣多多:方 有些地方是因公务而去,看当地风景名胜在所难免。比如去黄山公干,得空看看西递和宏村;去临沂,就到孟良崮走走;至无锡,当然要寻访二泉、阿炳故居。有些虽是公务,但无具体任务,我更不想错过机会,让自己空手而归。于是就有了写福建的《八闽琐记》、写西藏的《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以及写南美三国的《走马观花巴阿秘》系列等等。有些完全是自己刻意安排去的。比如,专程独自去趟山西,重点看阎锡山故居和平遥古城里的日昌;几个好友结伴随团去俄罗斯,看莫斯科红场和圣彼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