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 (第4/5页)
满十八岁的兄弟诸葛亮去信一封,建议其结束在南阳的求学生涯,也到寿春袁术帐下供职,将来等到袁耀掌权之后,可以一展胸中才华。
此时的诸葛孔明,距离历史上的“三顾茅庐”还有十几年,不过是个满身书生气的青年才俊,因为缺少治国安邦的实际经验,所以也算是个比较突出的“愤青”。
第131卷 第1046节:曹孟德忧心忡忡 (11)
诸葛亮在南阳名士庞德公、黄彦承以及司马徽等人门下求学期间,时常与石韬(字广元)、孟建(字公威)、庞统(字士元)几位青年士子谈论天下形势,每每辨论到热烈之处,众人便各持己见,争得脸红脖子粗,有时甚至是不欢而散。等过上一段时间,几位好友彷佛忘记了之前的不合,又欢聚一堂开始争论。
诸葛亮接到兄长的书信之后,仔细思考了三天,然后做出了一个超乎众人想象的决定。
诸葛亮向几位老师和同窗好友辞行,结束了在南阳的游学生涯,但他没有返回寿春追随兄长诸葛瑾,而是决定前往洛阳和晋国游历一番。
在诸葛亮看来,如今晋国已立,朝廷一时不会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其他各州又无力对付晋国,大汉内部正好遇到一个难得的平稳时期,他正好可以放心大胆地四处游历,亲自耳闻目睹天下变化,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个谋划。
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孔明胸中,肯定有着经世致用的理想抱负,但他却难以选择一位合适的明主进行投靠。按照原有历史的发展轨迹,此时诸葛玄已被朝廷解职归田,整个诸葛世家将会走向更加没落的境地,身负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还要在南阳的田间地头劳作上十来年,直到等来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这才登上历史的舞台,掀起一阵狂风巨浪。
“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句话是对那个时代文士和武人出路的精辟总结。任你是天纵之才,任你是万人无敌,遇不到赏识和重用的明主,那只有被埋没的份。
有史可寻的例子太多,比如郭嘉当初供职于袁绍帐下,不得重用,然后转投曹操,最终弄死了袁绍;贾诩原本在董卓手下混饭吃,也就是个小吏,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靠曹操,最终官至太尉;赵云原在公孙瓒帐下听用,也是籍籍无名,后来公孙瓒死,赵云做了山大王;张辽当初跟着吕布,不过是个小小偏将,一身才华难以施展……
心高气傲的诸葛亮之所以拒绝了兄长代表袁耀发出的邀请,那是因为他不看好袁家这棵歪脖子大树。如今天下形势远非另外一个时空中三分天下那么明朗,就算现在的刘备遇见了孔明,恐怕也问不出个什么高屋建瓴的结果来。
让诸葛亮难以作出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按照历史脚本发展本来不该存在的赵兴和晋国。如今大汉朝的形势,实在诡异的让人难以琢磨,不仅仅是诸葛亮看不清楚,就算各方有识之士都难以看清楚。
第131卷 第1047节:曹孟德忧心忡忡 (12)
占据北方大片土地,拥有精兵强将十多万和数百万百姓的并州,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晋国,封王的还是当今天子的亲弟弟。虽然赵兴图谋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可他就这么理所当然地玩弄朝廷和各方势力于股掌之间,任谁也难以撼动其坚不可摧的地位。
你让声名不显的诸葛亮投靠谁好呢?摆在孔明面前的有四个选择。
第一条道路,投靠晋国赵兴。这条道路无疑是平坦的,至于是否光辉灿烂,则完全看个人本事高低。尽管各方势力肆意诋毁赵兴的形象,可赵兴招揽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名声早已在外,无论谁投晋国,大小都能有所收获。但是,一旦踏出投靠晋国的这一步,那就要做好今后当“反贼”和“谋逆”的思想准备,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赵兴志在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