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小行星带 (第2/4页)

好书推荐: 巴士司機的蜜月

四十艘战舰驻守灶神星,与奥古斯都和小笠原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的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存在,它的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是一条充满了无数小行星的带状区域。这些小行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只有几百米宽,有的则直径达数百公里。其中最大的一颗就是被称为矮行星的“谷神星”。它们在太空中以各种轨道运行,有些甚至会穿越地球的轨道,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

关于小行星带的形成原因,星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测得出了三种结论。据他们分析,在太阳系形成之初,这个区域曾经存在着一大片原始星子云。这些星子云中包含着大量的尘埃、气体和冰块等物质,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小天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木星强大的引力作用,这些小天体被撕裂成了碎片,无法进一步合并成为更大的行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碎片逐渐扩散开来,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行星带。

此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小行星带的形成可能与早期太阳系内的行星迁移有关。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各大行星的位置并不稳定,它们在相互作用下发生了迁移。其中,木星向内迁移时,其强大的引力将许多小行星推向了更远的地方,从而形成了小行星带。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小行星带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发现的大型天体,这些天体会对小行星带的动态产生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这里曾经有过一颗行星,就是被称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尼比鲁”星。这个神秘的星球据说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但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它最终被摧毁并分裂成无数碎片,这些碎片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小行星带。

据一些理论推测,尼比鲁星上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星际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该星球的毁灭。在战争期间,大量的能量释放和物质碰撞使得尼比鲁星的结构崩溃,另一种理论则提出,尼比鲁星可能因为内部的压力和引力失衡而发生了爆炸或解体。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物质被抛射出来,形成了小行星带。此外,也有可能是外部力量如彗星撞击等事件引发了尼比鲁星的毁灭,从而产生了小行星带。

据星学家分析考证尼比鲁星上曾经出现过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由于爆发星际战争,“尼比鲁”星被毁灭了,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带。尼比鲁星毁灭之前,尼比鲁人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想办法把自己的基因种子传送到了火星与地球,并和当地的生物融合,渐渐的火星与地球都诞生了文明,而火星不知道什么原因,磁场消失,肆孽的太阳风吹走了一切,环境逐渐变得恶劣,火星文明中断了,只有地球文明得以延续下来,发展出星际文明,最终走出太阳系,走向银河系,所以有观点认为地球人其实就是尼比鲁人。

此刻,十八路同盟军气势如虹,已然占领了太阳系的外围区域,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攻打核心区域。然而,根据可靠情报得知,小笠原早已派遣大批军队在小行星带设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面对这一局势,总司令沙利文紧急召集各路将领,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严肃,众人面色凝重,深知此战关乎整个战局的命运。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试图找到突破小行星带防线的方法。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亚瑟说道:“小笠原于小行星带建立防线,其目的就是防止我们同盟军威胁到地球。如今,我们可以先派遣一半的战力去迎战敌人。剩余的战力可以作为后备力量,以应对突发状况!”众将领均表示同意。沙利文于是分派刘宏上将、唐德力和唐德康兄弟、包守信中将、阿帕猜少将、兰登中将、陶八两中将以及陈三省等八位同盟军将领,带领自己的舰队前往小行星带迎击敌人。而亚瑟则率领军队在后方来回救援接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