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解忧更忧愁(一) (第2/4页)
163
昨日西风凉夏景,而今月色已归秋。何事孤蝉还怨怼,依栖村口惹云忧。
转眼又是一年秋。秋分的第五天是中秋节,父亲在电话里讲院中的桂花开了。那天上午回村,我带着儿子,陪父母回村过中秋节,买了几斤肉,一盒砖桥月饼(20个)。到村口的时候,已近中午。我叫儿子先回家看爷奶,而自己、想随意在村口走一走。
村西头的古瓷窑遗址石碑,依旧矗立在后山坡道旁。今天回村,萋萋芳草已不复见,却是一丛丛、一簇簇的黄菊,点缀于有些枯黄的青草丛间迎风飘摆,浓郁的润香袭面吹过,有点凉、又有点馨丝的清新。
小时候的回忆又袭上心头……
那是一九八二年,我八岁,父亲养殖白兔,为了喂兔子喝水,便带我来此处挖厚约三公分的废碗模。碗模比碗沉重了很多倍,兔子不容易将其打翻,即实用又不需花钱购买。父亲清理干净后,我数个数。有一天放在院子里的几十个碗模一夜间全都失踪了,不知被谁“借”了去?后来才听说有人来村里收购,每只能卖五元钱。那时的稻米每市斤才值一角六分钱,我们当时全家人只能惋惜了一回。两年后,也就是一九八五年,县政府开始实施文物保护,次年底立了这块石碑。
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村史发生了兴趣,也翻阅了大量资料,知晓此处碗窑是取材于后山的红粘土,从遗留下的瓷残片的瓷釉分析,为唐末期至宋初期的青白瓷,应是后汉王朝时的产物。
西头后山的红粘土,富含诸多矿物质,不仅可以烧制瓷器,还可以腌制成色漂亮的咸鸭蛋,蛋腌到半月之后,蛋白如新疆的纯白色和田玉一样,半浑晶亮透辙,油润十足,蛋黄已变得红丹丹如初升朝阳一样艳丽,色泽深橙红、与之南红媲美。味道鲜脆可口,香气怡人,别有一番美味,相似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受,品尝之后让人永不相忘。
周围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经常过来取红粘土,有的不远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走时不忘带点红粘土腌咸鸭蛋。
去年在西大山爬山看风景时,我遇到了一位曾在熊河信用社工作过的大姐,她说忘不了我们后山红粘土腌的咸鸭蛋,三十多年过去了,依旧记忆犹新,形如昨日。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父亲订了一批、光山县白雀园镇酒厂、粮食酒方便运输的编织箱。为了收购编织原材料所需要的细木条而缺乏现金,这位信用社工作的大姐知道后主动找到家里,给予了一年期的无息贷款,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我久为她在为父老乡亲们经济服务时,留传的口碑所感动,第二天便回去,专程挖了一小袋红粘土送给了她。
小时候仍记得,奶奶一直坚持用棉花纺纱织布,织好的布除了染成黑、蓝色与原白色提供爷爷做衣服,还用村西头腌咸蛋后遗留的红粘土染布,夏天时自己做成泥红色的偏大襟上衣,特别夺目好看。
弹指一挥间,三十余年转瞬即逝。村西头的小山坡上,红粘土依旧殷红一片。
村西头的红粘土,带着美味的牵念,更带着一份浓浓的、厚重的乡愁,一缕沉甸甸的、最美的乡音,夹杂着菊香,在秋风中飘漾……
164
当我回屋的时侯,桂香更浓烈了,直向鼻孔里窜。我走进后院,看了一眼桂花树,在分叉的小小的斜枝上,挂着哥哥晾晒的白衬衣,两只袖子正迎风飘摆着,我又模糊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白色的缠足布,晾晒时的情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首李煜填的词我上学时特喜欢,听当年教语文的老师讲,李煜是叫舞妓缠着足、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而创作了《虞美人》。宋太祖听后怒而赐酒毒杀之。
小时候记得,奶奶的脚也是用白色的棉布缠着的,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