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3/5页)

的人了!”正是这些人的衷心祝福,使父母亲“笑逐颜开”。初见我时父亲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慢慢就适应了,他给我布置了个任务:

“你现在是名人了,要合理地运用你的名人效应。好多名人都免试在中国著名的学府里学习,你也应该去试试,你既然那么喜欢学语言,就写封信给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校长吧。”

根据我和小谦在报摊上的遭遇,我明白到这件在我们全家人心目中“光宗耀祖”的事件并不见得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是我没有对父亲说,第一,当时的我幼稚得可以,真有了“这件事情也许可行”的侥幸心理;第二,可怜天下父母心!

愉快的气氛被我带回的礼物打破。父亲发了火,他接过我递给他的那只包装精美的盒子,摘下眼镜仔细地看清楚它的价格时,他的口吻变得很严厉:

“名人效应”(2)

“我戴不惯一千多块钱的表,你马上给我退掉!”

他把盒子递给我,一副说一不二的模样。直到他明白这块表是从千里以外的北京买回来的,暂时退不掉时,他才把它放在手边的茶几上:

“你,一个学生,挣多少钱一个月?花的倒不少,真是见过世面的人,学会花钱了。”

我不得不向他解释说,这是用我此次获得的奖金买的,两万元的奖金完税后还有一万六千多,所以才买了不少礼物。此时母亲站出来帮我说话,妹妹也高兴地捧着她的新装回卧室里开服装发布会去了。父亲可能觉得在这种气氛中他的“父威”就算有所体现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只好不情愿地把手表给带上了。表是带上了,可没忘了教育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这个时候,不要让一点小小的成绩蒙骗了自己,应该考虑长远。”

父亲的话总是那么有道理,只是听了有点令人扫兴。不过,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其中的滋味,我心领神会。

此时妹妹透过门缝向我打招呼,我明白她穿了新衣服需要我的鉴赏。我父亲的孩子们见了他就想开溜,更别说眼前摆着这样好的借口,没等她招呼我第二次,我就以最快的速度钻到房间里去了。

假期总是比人们想像得要短,二十天后我挥泪告别了我的父母,再一次远离家乡,去异地求学。人的思乡情绪会随着分离的距离越远越浓。母亲在站台上洒下了热泪,我则是在列车离开资阳站后哭泣的。父母的情,家庭的爱是那样地令人不舍,我在心里向他们道了声珍重!

我带着父亲布置的作业回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满脑子都是要把这个念头付诸实施的滑稽想法,不爱交友的我开始学习在校园里闲逛并且与陌生人搭话,试图寻找一些线索。另外,每天下课后我会“窜”到讲台前问老师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例如咱们学校有没有过招特殊生的先例啊,特长生又是指哪一部分学生等等,弄得老师总拿白眼看我。不被人理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我并没有被打击。

一个多月后我向父亲汇报了我的工作成果,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他的那个主意是完全行不通的,而我的努力自此画上一个句号。父亲听了我的话不置可否,喃喃地说道:“哦,哦,你让我再想想看。”我不明白他到底还要想什么,于是挂上电话十分钟以后我出现在健身馆里,把这件事情忘了个精光!

谁知两天后的课堂上收到了父亲的“夺命连环呼”,回电话过去才知道父亲不知道从哪里为我寻到了个“救星”。此“救星”的具体功能和使用方法他并没有向我交代清楚,只告诉了我他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

“孩子,一定要抽空去一趟,这也许能改变你的一生。”父亲认真地说。

我遵照父亲的指示去拜访这个可能会改变我一生的“救星”。

为他选礼物的时候我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