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盘古寺遇儒,静修测字论吉凶 (第1/3页)
静修和尚打开对联,只见那字迹笔法刚劲有力,字体秀丽妩媚,不禁连声赞叹:“好书法,好书法!”他又抬头望向那儒者,见他虽衣着破旧、生活穷苦,却透着一股秀气,气度不凡。和尚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慈悲之意,便让儒者把字留下,吩咐小和尚带他到后面,梳洗干净,再招待他吃斋饭。儒者听后,深深作揖,跟着小和尚往后走去。
北侠说道:“我看此人,颇有正气,绝非假冒斯文之辈。”静修说:“正是。老僧方才看他骨骼清奇,日后定非平凡之人。”说完,两人又继续下棋。
刚下完一局,就见进来一人,年纪四十多岁。和尚认得他是秦家庄的员外秦昌,连忙让座,说道:“施主怎么来了?如此高兴。”秦员外说:“无事不敢贸然来宝刹打扰,只因我这几日心神不宁,特来恳请师父帮我测个字。”
静修起初不肯,后来推辞不过,只得说:“既然如此,这倒简单。员外随便说一个字,待老僧测测看。说得对了,员外别太高兴;说得不对,员外也别恼怒。”秦昌说:“君子问祸不问福。方才师父说‘容易’,那就用这个‘容’字吧。”静修把字写出来,端详了许久,说:“此字不偏不倚,是个端正的字体。按字意来讲,‘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员外做事光明磊落,毫无欺心之举,这是好的方面。然而凡事都要有涵养包容,不可急躁,否则容易急中生变,对事情不利。员外以后一定要有涵养,遇事多放在心里,保证能转祸为福。老僧为何这么说呢?只因把这个字拆开看,有些不妙。员外请看,此字拆开,是个穴下有人口。若不懂得包容,恐怕人口会有不利。这也是老僧胡乱猜测,员外别见怪。”员外说:“多谢师父指教,我怎会见怪呢。”
说话间,秦昌多次看向桌上的对联。等静修测完字,他才站起身,把对联展开一看,连声夸赞:“好字,好字!这是师父您的墨宝吗?”静修说:“老僧哪里写得出来。这是方才一位儒者来卖的。”秦昌问:“此人姓甚名谁?现在何处?”静修说:“现在后面。他原本是来求资助的,我没问他姓名。”秦昌说:“如此说来,是个贫寒的儒士了。我为了儿子,一直想请个老师教导,却没找到合适的人。如今既然有儒者,师父何不帮我聘请,这样岂不是两便?”静修笑道:“聘请老师,理应恭敬,不可因为他是寒士就轻视他。像你这样草率,可不是对待读书人的礼节。”秦昌站起身,说:“师父责备得很对。只是我唯恐错过机会,找不到合适的人,所以才显得草率了。”他连忙把外面的家童叫进来,吩咐道:“你赶紧回家,把衣衫帽靴取来,再把两匹马快快备好。”静修见他聘请老师的心意很急切,只得把儒者请来。
儒者到了后面,用热水洗去脸上的污垢,更显得满面光彩,风度翩翩。秦昌一见,欢喜不已,连忙请他坐上座,自己在下面陪着。原来此人姓杜名雍,是个饱读诗书的儒者,生性刚直,又是个不合群的人。静修便把秦昌聘请他的意思说了。杜雍很愿意,秦昌高兴得不得了。不一会儿,家童把衣衫帽靴取来,秦昌恭恭敬敬地递给杜雍。杜雍也不推辞,把全身衣服换了,更显得落落大方。秦昌告别静修和北侠,便和杜雍一同出发。出了山门,秦昌便要给杜雍牵马,杜雍不肯,两人谦让了许久,最后一同骑马来到庄前下马。家童在前引路,来到书房,献上茶后,秦昌就叫家人把学生唤出来。
秦昌的儿子名叫秦国璧,年仅十一岁。他的夫人郑氏,三十多岁。还有一个侍妾,名叫碧蟾。家里丫环仆妇众多,其中有个大丫环名叫彩凤,服侍郑氏;小丫环名叫彩霞,服侍碧蟾。外面有四个执事:进宝、进财、进禄、进喜。秦昌虽然四十岁了,但还有自幼照顾他的乳母白氏,已经七十岁。算起来,家里人口有三四十人,家境富裕。员外因为自己一生没能读书,深感遗憾,所以一心为秦国璧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