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吏胥串吞赈济巨金 (第1/3页)
话说林公升任江宁布政司后,由于受陶制军的委托,在勘荒查赈这件事上,必须认真办理。接任之后,他先把日常公事简单处理了一下,便称病谢绝访客,然后和张幼德、杨彪扮成商人,雇了船前往江北,先到里下河一带查看情况。只见那里地势比运河低,如果运河水上涨外溢,里下河一带的田地就会变成一片汪洋,所以这里常常上报水灾,请求朝廷拨款赈济。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雨水还算调匀,有些地势低的田里,禾稻长得很茂盛,但有些地方却是一片大水。林公起初以为是临近运河,堤坝崩塌决口导致的,便去查看东西两边的堤坝,却发现并没有崩塌,这就让他觉得很可疑!没想到第二天又从原路经过时,昨天看到的那些长得很好的稻苗,也被水淹了,变成了汪洋。林公心想,昨晚并没有下雨,也不是湖水暗涨的时期,运河东西两边的堤坝也没崩,这水是从哪儿来的呢?真是怪事!于是他向附近的农民询问水的来源。有个老农回答说:“水从该来的地方来。”林公心里琢磨,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必须查个清楚。于是他逢人就问,可得到的回答都很含糊,不是说运河溢水,就是说天下雨积水。林公连续打听了三天,一点线索都没有,他明白直接去问,肯定没人肯说,得在不经意间,从民间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目的。主意打定后,他就四处闲逛,留意着闲人们的谈话。
有一天,他们走到仙女庙,这是江北最繁华的市镇,人烟稠密,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林公看到路旁有一家叫高泰兴的酒肆,店堂里酒客满座,十分热闹。他就招呼张幼德和杨彪,一起走进酒肆。进去后四处找空位,发现已经没有空桌子了,只有靠北的一张桌子,有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对坐饮酒,还留着几个空位。林公就对幼德说:“就坐这儿吧!”说着向两位老者点了点头,便先坐了上去,张幼德和杨彪也紧挨着坐下。他们向酒保要了两壶酒,四碟下酒菜,三人便慢慢喝了起来。林公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借这个机会来探听当地的风俗情况。同坐的两位老者,年纪都在六十岁上下,精神矍铄,特别健谈,东拉西扯地说得很起兴。林公便主动和他们搭话,询问姓名,得知一个叫邵杏春,一个叫何义生,接着就和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
正说着,忽然看到酒肆门前人声嘈杂,有许多难民走过,他们扶老携幼,模样和乞丐差不多。林公趁机向何义生问道:“今年老天爷帮忙,雨水调和,不管高地低地都该大丰收,怎么还有这么多逃荒的难民呢?”何义生此时已有了几分醉意,又被这话勾起了心事,便叹了口气说:“说起来有什么用呢,有那么一群难民,把逃荒当成一门好生意。要是经商开店,怕亏本;种地呢,又怕遇上荒年。逃荒这事儿,既不需要本钱,而且每到一处,都有当地的乡绅负责招待食宿,临走时还会给些银钱,所以本地有几个没本事上进的武举人、文秀才,就抛弃了正当职业,甘愿当起逃荒难民的头目,空手出门,回来时却能满载而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气,荒年固然要出去逃荒,就算是丰收年,也要装作荒年,出去逃荒。”林公听了这番奇谈,惊讶地问道:“田地收成是好是坏,这是老天爷决定的,不荒的年景怎么能强行装作荒年呢?而且逃荒是个人自愿的事,谁又能强迫别人去逃荒呢?”何义生回答说:“这是江北的一种特别风气,这里面的情况,真是一言难尽啊。”说着又叹了口气,接连喝了两大杯酒,这才慢悠悠地说道:“经常有种田的农民,遇到雨水均匀的年份,赶着农忙插秧,要是不给那些逃荒头目一点好处,他们就会和保正一起来干涉,不许农民栽种,还说这块田已经登记在荒田册里,上报给省里了,不用耕种,以后自然会有赈款发给农民。你要是顺从他们,那就没事;要是不顺从,他们晚上就会挖开堤岸,把水灌进田里,好好的熟田,就变成了被水淹的荒田。你要是到县里去告状,那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