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2/4页)
进行裁决,使矛盾越发激化,唐军中的有识之辈如郭子仪、李光弼等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皆知这是史思明的离间之计,便一同向鱼朝恩请战,欲率本部人马先破史思明的大军,再取邺城。鱼朝恩听罢郭、李二人的请求,却连连摇头道 九路大军会攻邺城,一连数月都无法攻克。九路大军中以两位将军所率之朔方军战斗力最强,你们要是走了,剩下的七路大军岂不更是拿邺城束手无策?咱家早已向圣上夸下海口,要在年前攻下邺城,作为圣上新年的贺礼,你们这不是故意要我难堪么?再说了,兵书上早有名言,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两位将军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居然要分兵迎敌?郭子仪与李光弼自领军以来,还第一次被人如此教训,郭子仪不禁摇头苦笑,李光弼面色一黑就要发作。却听鱼朝恩又道 史思明虽占了魏州,却也没有继续进兵,咱们何必要去招惹他?不如先集中兵力攻下邺城,再去对付他不迟。说完他摆手终止了争论,高声下令,传咱家号令,九路大军发起总攻,务必在三天之内攻下邺城!鱼朝恩虽无兵权,确实皇帝派在军中的最高统帅,犹如皇帝的代言人。几名节度使对他的命令虽然心怀疑虑,却也不敢违抗,只得各率本部人马,从四面八方向邺城发起了总攻。此时邺城守军已知史思明援军已至,自然是斗志倍增,安庆绪更是亲自登上城楼,身先士卒与唐军厮杀。他头脑虽不(20楼第一张图片)及其父精明,勇猛却尤过之,一柄扑刀在手,便如杀神降世,杀得侥幸登上城楼的唐军兵将纷纷坠城而亡。邺城守军见皇帝如此勇猛,军心大振,纷纷爆发出震天呐喊,悍不畏死地挡住了唐军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安庆绪的勇猛激发了唐军一员猛将的斗志,那边是原安西节度副使、现为北庭行营节度使的李嗣业。他当初率五千安西军精锐进关平叛,在历次战役中屡建奇功、罕逢对手。今见安庆绪如此勇猛,不紧激发了他的好胜之心。不顾手下的劝阻,他亲自提刀登城,在众亲兵的掩护之下,攀附云梯登上了城楼,挥刀直奔安庆绪。
邺城城头虽然有传自墨子的各种守城利器,但架不住大唐九路大军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陆续有小股唐军登上城墙。叛军在安庆绪身先士卒的鼓舞下,坚守不退,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唐军的强攻。不过李嗣业登上城楼后,一柄陌刀如入无人之境,连斩十余名叛军后,率亲兵直奔安庆绪。
安庆绪挥刀迎了上来,二人双刀相击,浑身都是一震。李嗣业大叫一声“痛快”,陌刀如狂风骤雨般倾泻而出,安庆绪刚开始还能勉强抵挡,十余招后渐渐不支。城上城下的唐军见状不禁爆出震天欢呼,军心大振,人人争先恐后地攀上城头,在邺城牢不可破的防线上,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
安庆绪在李嗣业快如疾风的陌刀追杀下,后力不继,不得已向后退却,这令唐军声势大振,纷纷高呼着爬上城墙。安庆绪眼见攀上城头的唐军越来越多,守军渐有不支之势,他突然一胡语高呼:“伏倒!放箭!”
听到这命令的叛军立刻原地伏倒,几乎同时,密集的破空声已如蝗虫飞过般铺天盖地地而来,几乎完全覆盖了就要被唐军占领的这一段城墙。密集的箭雨犹如死神掠过城头,粹不及防的唐军将士纷纷中箭。只有听到安庆绪号令的叛军兵将,巧妙地躲过了这一轮排驽的齐射。
原来这是司马瑜在城内设下的第二道防线,他将无数排驽和连环弩架设在城内的房顶之上,一旦唐军攻上城墙,便由城墙上指挥作战的将领以胡语下达命令。听到命令的守军立刻原地伏倒,跟着密集的箭雨就会紧随而至,任唐军再多再勇猛,也挡不住如此密集的箭雨。
李嗣业也身中数简,眼见安禄山(安禄山居然复活了~估计是武侠弄错了)又起身杀回,他还想迎战,却被几个伤势稍轻的亲兵强行架离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