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契丹先锋大营 (第1/4页)

镇子靠外的住户,多是以耕田和放牧为生,其中汉人百姓多是耕田,其他各族百姓多是放牧。

武川镇在前朝原本还有数万亩的军田,但随着我朝兵锋不断向北,武川镇被撤,只留下一座存放物资的堡寨,武川镇周边的这些军田,也就慢慢任由周边百姓去耕种了。

李俊来到武川镇上,就是要亲自走访当地的百姓。

李俊随机走到一户人家的院外,冲着屋里喊问有没有人。闻声出来的百姓和李俊闲谈了几句,得知是朔方军的将领到访,迅速把自家小孩儿洒了出去。不多时,镇上的乡老和周边的乡邻,便扶老携幼地都挤了过来。

时值冬日,除了个别的牧户,无论是耕田的还是做生意的,基本上都歇下了。大伙一听是朔方军丰州的李少将军来做客,纷纷带了自家的果条和零食过来一起招待。

屋里屋外挤了个满满堂堂,却也一下子拉近了李俊和百姓们的距离。

一番闲谈下来,李俊把想打听的消息全都落实了。

首先,武川镇子以北和西北,确实没出现过契丹人的踪迹。只有住在武川镇以东的个别耕农和牧户人家,遇到过契丹的骑兵偷猎些百姓的鸡鸭牲畜,也颇有几家牧户损失了数百只羊。迄今为止,倒没有听说过契丹人伤了百姓的事情。不过,住在东路的百姓,都携家带口地搬到了镇子里来,短时间内是不敢回去了。

其次,契丹人只出现在武川镇的东北方向,武川镇以北和西北地区,目前并没有见到大队的人马。

再次,这两年武川镇周边降水不错,并没有闹过鼠灾和兔灾,就连田鼠、旱獭和野兔之类的小动物都少见,应是都被狐狸和野狼给灭掉了。

李俊这回再一次认识到了好口碑的作用。据当地百姓们说,李少将军仁义的名声,在阴山以北被各个部落广为流传。所以李俊一自报家门,百姓便要问一句:可是丰州城少戎军的李俊少将军?

李俊几人回堡寨的时候可谓满载而归,百姓们属实没少给李俊几人带些零食点心回去。幸亏李俊从堡寨出来的时候,没少带茶叶和铜钱,不然李俊自己天天放在嘴边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自己今天倒是要坏了规矩。

李俊临行前嘱咐大伙,无论是汉人还是各族的百姓,只要是生活在武川镇上的,最近如果觉得不放心,可以把家中贵重的物品和妻儿老小送到堡寨里。堡寨里还能住下四五百人,挤一挤能把镇上的百姓都收拢进去。而且,谁家有多余的粮食和牲畜想卖了换钱的,这两天也抓紧送到堡寨,镇北营是绝对不会亏待老百姓的。

镇上的百姓们,这些日子其实心里也都不踏实。这武川地界已经数十年没有经历战事了,如今不知那契丹人的军队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如今大家亲眼见着了朔方军的李少将军,也都知道这少将军素有仁义之名,一听说堡寨可以收容大伙避难,所有百姓都恨不得立马给李俊跪下磕几个响头。

出了镇子返回堡寨,李俊边往回走边想,若是这两年都没闹过鼠灾和兔灾,那周边的土地上就不会有大大小小的坑洞了,战马也不用担心踩进洞里把马腿给扭断了。契丹人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对草地和马匹最为熟悉,如今虽是冬天,但降雪并不是太大。如果想和契丹人过招,只能依靠有限的骑兵,而步军在这宽广无垠的草原上,更合适留下来守寨。

回到堡寨时天色尚早,薛海涯和马志超都还没有回来。李俊把守寨的老兵队正和镇北营各步军指挥找来,趁着天亮,一起走上堡寨城墙,好生研究和布置了一番。

镇北营的骑兵今天全都派出去了,自北向西一共分作十路人马,待天黑了才陆续返回堡寨。

薛海涯和马志超带着众骑兵伙长见李俊,武川自北向西五十里内,确定没有大队骑兵队踪迹。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