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真正的言论自由 (第1/2页)

“啊翁,为什么不继续攻占城池啊?”

蒙武收到撤军消息后,他焦急的跑到蒙骜营帐之中。

蒙骜捧着《孙膑兵法》竹简,头也不抬的回道:“这是军令。”

“为何?如今军队士气大振,应该一鼓作气,直抵新郑!”

韩国都城历经三次迁徙。

公元前424年,从原本封地最北边的平阳(临汾),迁移到最南边的宜阳。

首先是为了避免秦赵两国直达水晶,其次是看上了郑国这块肥肉。

公元前408年,韩国攻郑接连胜仗,又将国都迁移到更靠近的阳翟(禹州)。

公元前375年,赵韩魏三国诸侯无视晋国,直接面见周天子,三家分晋。

同年,韩国成功灭郑,迁都郑国国都新郑。

蒙武一直在阐述,应该继续前进,并且将战局分析得条条是道。

“阿翁,成皋和荥阳两邑,我军取得巨大战果,令韩国胆寒,他们此刻定是惶恐不安,我认为,不应该撤军!”

蒙骜抬眉,淡淡道:“实话告诉你,这是大王的命令。”

“......”

既然如此,君命如山。蒙武还能说什么?心情不爽,该骂还得骂。

“#¥%…%…¥¥%…”

秦国武将都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从白起就能看出来。

蒙骜走去,安抚儿子情绪:“你有所不知,大王所图,并非韩国,而是赵国。”

“成皋与荥阳,只是一处踏板,真正剑指之地,乃是赵境!”

蒙武眼睛亮起来:“那,何时攻赵?”

“未知。”

“......”你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蒙武郁闷的走出营帐,迎面走来宋坤,让他原本压抑的心,蠢蠢欲动起来。

“阿坤,你说,本来打得好好的,大王为何要突然撤兵啊?”

“嘘——”宋坤急忙把他拉到一旁,“背后妄议大王,你想找死吗?”

“没事。你怕什么?”没想到,蒙武却表现得毫不在乎。

......

原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异常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十分神奇的阶段。

所谓“百家争鸣”,只要你有想法,都可以自由着书立说,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这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

所以,受“百家争鸣”影响,别说背后议论国君了,哪怕你当着国君面骂他,也屁事没有。

各大诸侯对言论好坏,并不在意,哪怕在意,也无能为力。

划重点,这不是从谏如流,而是不管不顾。

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阶级开始从教化民众思想,到压迫,最后是禁锢。不允许任何不利统治的言论出现,最典型的就是清朝“文字狱”。

在春秋战国时期,你甚至可以在邯郸破口大骂:“当今赵王就是昏庸无道、骄奢淫逸,不仁不义,彻头彻尾的大昏君!”

即便路过赵城卫,他们也只是瞥你一眼,并不会抓你,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

还真有人这么做过,他骂的不止是赵王,而是连天下诸侯一起骂,还特意立书宣扬,见人就口嗨,以表显自己思想先进。

这个勇者就是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葩的社会现象呢?主要是那群读书人太活跃,一旦有同伴被抓捕,会立即奔走相告,不把你名声搞臭不罢休。

如果赵王抓了一个,就会被其他诸侯笑话。

“赵老弟啊,你怎么心胸如此狭隘呀?这可不是君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